初踏新闻界时,曾有一位前辈叮嘱说:一名称职的社会新闻工作者,需要肩负一定的社会责任,记者采访和报导时事,若预设立场,便可能影响接下来的报导立场,记者如不自觉,该则新闻报导便有可能出现偏差,不单误导读者,也构成社会风气趋向迷惑。
前辈之言,一语道破新闻工作者应有的操守,为初入行的我受益匪浅,前辈的话,是“保护新闻线上专业和公信力”的一盏明灯。
的确,上述的言论,曾为我过去的记者生涯,划下了道德和社会责任的规范,使我在撰写社会新闻时,战战兢兢,不敢逾越专业底线,以免主观的报导,令到新闻无意被歪曲,再来误导了读者。
身为媒体人,需要秉持道德高度和社会责任,其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新闻报导中,记者的态度主观或者客观,将影响新闻的素质。
恐造成读者误解
尤其偏颇的主观报导,会影响新闻的客观因素,并在新闻刊登后,引发争议的事实,缺乏证据,一味卖弄感性与悲情,难免会造成读者错误理解,对社会发展,可能造成无心伤害。
比方说,有一衣衫褴褛的老翁,在闹市晚上独自徘徊,记者在采访老翁时,得悉老翁因不满儿女将他送进老人院生活,才会独自离开,流浪街头。老翁的悲惨故事,在新闻角度上,或是一个卖点,倘若记者在撰写老翁的故事当儿,欠缺深入探究故事背景的态度,一味主观地以老翁的悲惨立场来报导新闻,便有机会出现偏差,对老翁的儿女造成不公平的负面伤害。
记者采访新闻,其实并不需要主观的立场,撰写新闻,客观态度尤为关键,故事内容的悲喜、离合和批判,都应该通过最真实的文字,呈献给读者,才不负新闻工作者的使命。
21世纪,网络通讯的普及,无形间改变了传统媒体记者的作业生态,记者在处理新闻时,因遭到网媒的速食报道手法冲击,往往也在新闻求证时间不足下,犯下听风就是雨的错误,新闻刊登后,亡羊补牢的情况,也越见频繁,深深影响传统媒体的公信力。
维护新闻公信力
无论如何,采访新闻应坚持社会责任的原则,决不需要预设立场的采访,以免影响记者在撰写新闻时的态度,不偏不倚,据实报道,才会减低未审先判的可能。
可在网媒的强势影响下,新闻速食文化大行其道,已是不争事实,传统媒体更应该保护本身新闻报导的公信力,用最真实做卖点,对抗网媒速食文化的不足。
传统媒体工作者,无论处在前线的记者,为新闻把关的主任和编辑等,皆在争分夺秒的工作文化下,肩挑维护新闻公信力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