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理李克强在访马前夕通过华文媒体发表了发人省思的文章(11月20日),题为《历史的航道,崭新的坐标,扬起的风帆》,其中一段提及马来西亚的华人,不仅为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族群和睦做出贡献,而且也为中马友好关系增添了特殊的亲情纽带与人脉桥梁。这段文字是与不久前中国驻马大使黄惠康的谈话(9月25日,中秋节前夕游茨厂街)中提及的高度关注海外华裔的安全与生活,并抛出一句这是“娘家人”对马来西亚华人的关爱,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此我们姑且把李总理的讲话浓缩成“华人是一座特殊的人脉桥”;而黄大使的讲话则变成“历史的纽带血比水浓,留下了娘家人的关爱情”。当我们把这两者放在一起的时候,就可以解读为这样的讯息:“娘家送出去的儿女已在海外落地生根,身份也大不同了。但这一批批的海外儿女凭著乡情与亲情建构了很特殊的人脉桥,成为中国与海外联系的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媒介。
与此同时,我们也想起黄大使于去年5月为庆祝马中建交40周年时所发表的史料充实的献词。
他以《切水永不断,风好正扬帆,》为题道出了马中两国具有两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情意结。
如果我们把李总理的“扬起的风帆”与黄大使的“风好正扬帆”串起来,就反映出他们对海外华人的思维是结合了历史与现实的“回顾与期望”。
例如李总理引用的例子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光辉事迹,也点出了郑和“有所为”(敦睦邦交、发展贸易、驱逐海盗、维护安宁等)和“有所不为”(率最强大的船队下西洋时,没搞掠夺、没搞扩张也没搞殖民等),正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
针对这一段话,我们要做补充的是:郑和在1405年(明永乐三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前后历时28年下西洋。他受明朝皇帝朱元璋及朱棣皇帝之令派遣远赴海外。但史书没有言明其目的,好像是为了展示明朝的威武,让各地小王国归顺与屈服。结果也没有留下特殊的标记,有的是美丽的神话和三宝井及三保山之类的古迹。
看重马六甲海峡
正是郑和开了头,也在郑和之后的78年,来了葡萄牙占领了马六甲王国(1511年),而后在1557年强行向清廷租用澳门,及后就变成葡萄牙的殖民地了。
这说明了西方国家不是“无所为”,而是“有所为”而来。
它也没有像明朝动用千万人进行航海(如果史书记载的人数是正确的话),只是动用炮舰就收服了马六甲王朝。从那个时候开始,马六甲海峡不再因郑和而闪亮,而是西方国家的舰船在耀武扬威。他们绝对不会像郑和那样厚道。
同样的,又再过了130年,荷兰把葡萄牙打败了而拥有了马六甲的统治权。
不论是葡萄牙或荷兰,它们都不鼓励华人南下参与马六甲的发展。因此后来的一位英国学者巴素博士(曾任马来亚华民护卫司)在其历史著作《马来亚华侨史》中指出,在翻查档案后他发现在荷兰拿下马六甲时(1641年),马六甲的华人不过三四百名。
如果说这么少的人数是郑和时代留下来的,那就少得可怜了,既然下西洋被形容有两万多人,怎么没有较多人愿意留下。在这个过程又如何搞好关系?
其实真正把华人大量引出国的不是葡萄牙或荷兰,而是英国。英国在1786年占有槟榔屿后,又在1800年占有威省(槟城位于马六甲海峡的北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就是为什么英国先占有槟城)。1819年英国再拿下新加坡。当荷兰在1824年同意把马六甲让给英国后,英国就把在苏门答腊的明古连港让给荷兰。1826年英国将槟城、新加坡及马六甲组成海峡殖民地,全面控制马六甲海峡。
可惜郑和看不出来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反而给英人莱特及莱佛士看到它的战略角色,因而千方百计要占有马六甲海峡。西方殖民地宗主国从来就不客气地将所占领的领土化作殖民地。
有人打趣说,如果郑和具有更高的政治军事智慧,他肯定不会放弃对马六甲海峡的守卫。因为今天中国的石油进口有80%靠马六甲海峡输送,它成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这也许是始料未及的。
英国人之所以一定要控制马六甲海峡是因为它要打进亚洲的市场。既然英国已在1757年逐步占有印度(在1849年全面统治印度),印度的大量农作物,包括鸦片也就通过马六甲海峡运入中国及日本等地(1781年开始)。
期待一带一路
清廷后来发现鸦片市场越来越大,认为它荼毒中国人民,乃在1838年由道光皇帝委任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专事禁烟工作。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焚毁充公来的鸦片共37万斤。
这也等于断了英商的财路和英政府的税收,也就激怒英国政府充分利用马六甲海峡将军舰浩浩荡荡驶入中国的南中国海,炮打广州(这就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清廷不敌投降,乃在1842年签下《南京条约》,把香港割让予英国,更得开放五地口岸,于是鸦片又再源源不断“流进”中国市场。
从历史的演变来看,因为郑和没有获得授命该怎么做,且一直深受皇帝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旧思想所影响。也就认定海外之国家不会强大起来,充其量不过是中国的附庸国。
就这样,当英国的利益受损时,就通过政府出兵干预,这一场鸦片战争(1840年)较郑和下西洋迟了407年。如果早年中国皇帝有远大的眼光,先堵住西方国家的海上武力崛起,就可使中国免于后来成为受侵略的受害者。
反过来,自从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后,就有大量的华人从南方大迁徙到东南亚各国。虽然是分阶段的,但如果没有1840年的移民潮,海外断不会有这么多华人滚滚而来。举个例子来说,美国在1840年前是没有华工的,但这之后就不断增加了。今天已来到3百多万华裔。
因此从一方面看,鸦片战争的屈辱对中国不全是坏事,因随后掀起了华人移民潮,使到海外华人像雪球般越滚越大,至少今天的海外华人(一般被统计为4500万人)在中国政府的眼中已是“人脉桥”,更是无所不在。已出门的儿女,不时被娘家挂念是否生活得好?也是人之常情。
无论如何,今天的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已不同凡响,也与马来西亚关系大有改进。就看中国崛起后的“一带一路”能给东南亚带来什么样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