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马渊源,自古而来。从战场到农场,从城镇到乡野,从运动场到马场,甚至作为广场仪仗检阅之用,马都发挥高度之实用功能。在古代,战马多寡与品种优劣,乃战役胜败关键要素之一;出土之秦始皇兵马俑,让我们联想千军万马的飞扬跋扈与豪迈气势,部队阵容让人震慑于君临天下的霸气。往昔拖拉马车之马匹数量,是权位与财富的象征。
马的雄健、桀骜不凡、奔腾驰骋,体现奋发的精神。以马的特性作为比喻的中文词汇和成语,信手拈来,数量可观,例如马上、快马加鞭、马到功成、老马识途、龙马精神、马踏飞燕等等。日常生活中,人们以马作为自我鞭策的参照对象,以期在生活上、学习上、事业上抖擞精神,勇往直前。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马是普遍的题材。历代画马名家辈出,唐代的韩干、宋代的李公麟、元代的赵孟钴、任仁发,清代的朗世宁、近代的徐悲鸿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综观历代画马名作,不论写实、写意、抽像,基本上都在勾画马的动感、神韵、体态之美以及跟人类的和谐互动关系;艺术上对马的描绘与赞颂,跨越时空,历久不衰。
画马太像,容易流于匠气;过度抽像,常常不知所绘何物?在像与不像之间,最耐玩味,艺术家追求意象之美,突出马匹之神态,并不拘泥于形似。
郭温和老师这本马画集取名为《为马争光》,构思巧妙,意义双重,既有意象之美,又有家国之情;一则以本身的风格诠释马的特性,浓淡的墨色泼出骏马的精神面貌。《为马争光》以马喻人,通过这些作品,在嗒嗒的马蹄声中,解读人生的境遇、生涯的动静起伏,或披星戴月天涯行;抑或穷且益坚,雄风不败;又或浑身是胆,自强不息。
《为马争光》再则以马喻国,托物抒怀,心系斯土斯民。“为马争光”可谓任重道远,然而有心不难。路在前方,不论黑马白马,期待这片国土善于汇集千万骏马,各得其所,雄健奔放。果真如此,我们朝朝暮暮念兹在兹的鹏程万里,必将指日可待。
(本文为郭温和马画集《为马争光》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