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毕某报言论版有关印尼女佣的文章,觉得作者不仅过分主观,口气也略带嚣张。其实,去年虐佣事件频频上报后,印尼极端分子鼓吹的反马情绪已逐渐升温,迫使印尼政府不得不重视这股威胁。
或许不是印尼人不来,而是印尼大使馆方面由于个别因素,而设下了许多限制,以免国人再度被虐待。指印尼“吊起来卖”之说,未免也太瞧不起人了。
该作者认为有些虐佣雇主固然过分,也列出印尼女佣声誉不好之例子,虽说不是单方面问题,但试问聘请外籍劳工供不应求者,难道不是大马人吗?
再者,大马民间对印尼人的歧视亦不少,几十年来屡次被人当成强盗、杀人犯看,误解极深。但印尼外劳对于本国发展之贡献,何止铤而走险的害群之马所能概括?
要实际点说,印尼大使馆方面确实掌握了女佣的主导权,要不要聘请就随你了。女佣工作范围的设限当然并非为所有人所认同,因为这些限制亦可能担心大马人拒绝再聘请他们,唯恐会丢失许多工作机会。
要记得,女佣不是奴隶或机器人,若不设限或照顾女佣的权益,唯恐那些自私和不懂体恤的雇主,会剥削她们。
女佣当中可能也有状况,但印尼大使馆方面确实有在关注他们国人的问题,毕竟在大马工作的印尼外劳和女佣等成千上万,要真正管理起来可说是天方夜谭,再加上国内的压力,岂敢再大意和疏忽?
此外,按该作者呼吁我们何须“看印尼脸色”,可“放眼其他国家”。但反过来,相信印尼人也不必再“看大马人脸色”做人。
印尼外劳大举进入我国之时属苏哈多统治时期,印尼国土广袤,经济中心大多集中首都等大城市,偏远或贫苦的民众必须出走养家挣钱,而且大马较于印尼也更繁荣和安定。随著苏哈多中央集权政府倒台,印尼经过政改已有明显成效,二线城市迈入蓬勃发展,开放政策也吸引外资涌入,印尼人民的生活已经改善。相反地,大马正面临劳工不足和人才,外资加速转向,真可谓人才两失。
本地作家碧澄刊在《南洋商报》的〈山打根路上〉一文看出端倪:“…沙巴境内从事油棕业者却正为印尼劳工日益难找(不少已回去印尼本土发展去了)而烦恼……一向来,我们都依赖印尼劳工,他们刻苦耐劳,力气又大”。
因此,千万不要“下巴轻轻”就认为放眼其他国家有何难?语言沟通、体力劳动和地理位置方面,印尼劳工仍占据优势。至于来不来,他们也有选择的权利。
文:陈勇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