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Cosplay)次文化的兴起,主要始于漫画印刷本和动画影片的出现,大约是在1993年左右,纸本漫画演进到美少女战士的电视卡通系列的时期。当时我国的动漫工业仍未成型,民众最早接触的都是国外的动漫,而且管道很少,直到漫画和动漫逐渐普及后,就兴起了“角色扮演”的热潮,形成这种在现实生活复制和再现动漫角色的次文化。
现今,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有人在玩“角色扮演”,像是年度的亚洲Cosplay聚会、世界Cosplay峰会、马来西亚Anicom Cosplay大赛、日本秋季Cosplay大赛、亚洲动漫节、Taylor's Asaban节等等,参加者尤以青少年居多。
诺丁汉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现代语言和文化学院助理教授林美燕(Dr.Joanne Lim)表示,Cosplay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也可以看作是“扮演者”的爱好,借此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交流彼此的兴趣。
她说,“扮演者”透过“角色扮演”表达自己的兴趣,也展示对一个动漫角色的喜爱,他们甚至试图模仿动漫角色的个性和举止。
有人认为青少年企图透过Cosplay反抗社会主流文化价值,林美燕则表示,Cosplay看起来的确像是青少年对社会主流文化价值做出的反抗,但事实并非如此。
不会有负面价值观
“这对‘扮演者’本身来说,是另一种打造自己的身份的方式,同时也通过学习和欣赏其他的文化,发现自己的文化价值。”
“而且Cosplay并不会带来负面的文化与价值观,肯定不会。我觉得,年轻人都能够对这些事情做出自己的决定,他们并不都是被动的扮演者。”
专门研究青年和流行文化的林美燕认为,“角色扮演”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了“扮演者”想要“身入其境”的想法,让自己挑战想像力、时尚和角色扮演的界限。
她指出,在Cosplay活动中并不难看见“角色反串”,如女性扮演男性的角色,或男性扮演女性角色。不过,她认为,Cosplay并不一定是在鼓吹“角色反串”,或满足他人想要变装的欲望。
她说,Cosplay的成就感来自于,能够做到看起来完全就像动漫角色,并参与拍摄,而有些扮演者会参加比赛,享受角色扮演时,注意各种细节的过程。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选择扮演,服装和个性非常复杂的角色。因为,这些具有挑战性的‘角色扮演’,能让他们感到有成就感。”
因刻板印象蒙污名
“扮演者”不只把“角色扮演”当做兴趣,也藉著扮演的过程逃避现实生活压力?
林美燕表示,大部分沉迷于Cosplay的迷群(Fans),仅仅是把Cosplay当作业余爱好,而无论是什么爱好,都能让人从当前的生活压力中获得暂时的舒解。她不认为只有问题少年才玩Cosplay。
她指出,在现今社会Cosplay次文化已遭污名化,这是因为大部分在动画和漫画中的角色,都被描绘成具有色情和暴力性。
“这也实在是太容易让人联想到,如果有人是Cosplay的粉丝,他将会被灌输负面的价值观,而荒废学业。”
她说,Cosplay在许多方面仍然是一个禁忌,尤其老一辈无法了解这种次文化,因此在马来西亚Cosplay并不是那么普遍。
“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濒临死亡的产业,原因是基于K-POP和其它新形式的流行文化的崛起。但我认为,我国应该让这种次文化持续发展,并且不应施加不必要的限制,因为被禁止的东西,常是人们更想得到的东西。”
她说,若戴上一个面具,穿上一套服装,就能让不同背景和种族的马来西亚人,基于共同的兴趣,友善的交流和认识,那这种次文化会将对社会带来益处。
还原角色须精通十八般武艺
谈到Cosplay,你会想到什么?也许总是离不开“假发浓妆”、“奇装异服”、“举止怪异”的刻板印象,又或是联想到叛逆青少年的“变装游戏”。但这些印象都只停留在Cosplayer引人注意的外貌而已,让人忽略了Cosplay作为一种兴趣,对Cosplayer而言,有著什么意义?玩Cosplay追求的是什么?
从事图片编辑工作,近30岁的“云子”(Cosplay昵称),也是一名补习教师,玩“角色扮演”(Cosplay)已有长达7年的时间。对她这位资深“扮演者”(Cosplayer)而言,“角色扮演”已不仅仅是一种兴趣,更是一门艺术!
她表示,“角色扮演”追求高度“还原”动漫角色,需要多方面的技术配合,从扮演者到摄影师的要求都很高,深怕一个错漏就“崩掉”自己心爱的动漫作品。
态度专业严谨
她说,参与者对动漫作品的尊重,以及在“还原度”上对摄影、置装、化妆技术的追求,这种严谨而专业的态度和技术分工让“角色扮演”成了一门艺术。
“不是戴假发、穿衣服就是Cosplay,就像你有一把吉他,但只会乱弹,不能说你是音乐家。Coser都怕‘崩掉’作品,所以会不断精益求精尽可能还原动漫人物,喜欢一部作品,也代表你尊重这部作品的角色和作者,避免破坏这份尊重和爱。”
她说,“角色扮演”非常注重“还原度”,因此就算特别喜爱某个动漫角色,至少要求自己必须做到70%至80%的还原。
“我会尽可能COS好喜欢的角色,鞭策自己加强还原度,但也不想勉强的去COS而崩毁了我所喜欢的作品和角色。”
“角色扮演”讲究还原度,让扮演者练就一身才艺。“云子”表示,7年的“角色扮演”经验,就让她习得化妆、裁缝、摄影、道具制作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她表示,化妆和摄影课程的学费昂贵,但在“角色扮演”的团队合作中,相互交流,不需付费也可培养相关的专业技术。
“我们玩Cosplay,可以和朋友交流分享,按角色的性格和特征,研究各种不同的化妆、摄影技术和后期编辑,还有手作道具也让我们认识衣服面料,学到道具制作的知识。”
她说,曾经就有模特儿向她请教化妆技术,甚至对她专业的化妆技术惊呼连连,“角色扮演”让她培养不少专长。
她说,“角色扮演”已成了生活中的调剂品,让她在枯燥的日常生活里实现梦想,拓宽交友圈子,认识来自不同领域的朋友,大家不分身份、年龄甚至种族,就为了兴趣而认识和交流,互相指导。
追求梦想热情 玩Cosplay不会变坏
即便“角色扮演”(Cosplay)是再寻常不过的兴趣,也让“扮演者”(Cosplayer)获益匪浅,现实状况却是“角色扮演”始终无法摆脱污名化的标签,许多民众仍误解“角色扮演”就是“穿得很露”、“荒废学业”、“浪费金钱”、“不良少年才喜欢”的嗜好。
“云子”对此表示,玩“角色扮演”的青少年不一定就是坏孩子,也不是那种与现实社会脱节,甚至逃避社会压力的人,“生活一样也是照著过,只是在兴趣方面,我们有著乐于追求梦想和热情。”
她说,只要深入了解“角色扮演”,就会发现这个兴趣并没有年龄、性别和身份的限制,可以看到不同阶层的人都在玩“角色扮演”,父母带著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的也大有人在。
她说,教补习时也曾遇过家长私下投诉,担心自己的孩子玩“角色扮演”会变坏,因为普遍印象是“玩Cosplay的小孩子很坏”,但“云子”驳斥这种观念,“玩‘角色扮演’的也有律师、经理、护士,这些人还可从这个兴趣培养第二专长。”
只是正常爱好
她解释,许多人是透过媒体认识“角色扮演”,但是媒体捕抓的新闻画面,通常是那些“角色扮演”穿得比较裸露的女仆,就让民众留下刻板印象,“所以我不随便接受媒体采访,也有点排斥!”
“通常我们不会穿扮Cosplay服饰,或戴Cosplay假毛去逛街,尽量避免引起别人不理解的目光和误解,除非当下是在活动当日和范围内,又或是在做外景外拍。”
她说,“角色扮演”就只是一种爱好,一种兴趣,像那些爱看电影的人会追看电影,喜欢动漫的他们想要“角色扮演”,大家对兴趣的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学艺扩大人脉 烧钱非没意义
由于“角色扮演”的置装费用昂贵,所以也有人说“角色扮演”是“富人玩的兴趣”,“云子”坦言,过去的7年里,在“角色扮演”上的花费足以买下一栋房子,或可在一年内出国旅游二十几次。
家人也曾质疑为何不用这笔钱出国旅游?她说,旁观者可能以为这个兴趣只是花钱,但实际上还学习到很多技术,也累积不少人脉,获得的益处并不比出国旅游少。
“有些人很喜欢唱卡拉OK,几年下来的消费可能也可以买间房子,我有个朋友玩摇滚音乐,换一只吉他要花一万多令吉,大家在兴趣上的投资都一样。”
她说,一般而言,一套Cosplay重装备需卖价是700至800令吉,若选择自制道具花费较低,但最便宜都要500令吉。她指出,扮演者为了能扮演更多角色,也从中学会节省开支。
“玩Cos也并不完全是花钱而已,这样岂不是只有有钱人才玩得起Cosplay?我们也会从中学习节省开支,学到怎么去运用金钱和存起来完成这个兴趣和梦想。”
“Coser通常都会想办法从身边找便宜的材料,制作Cosplay的道具和服装。而已经Cos过的角色的服饰或道具,如果不想保留,也会割舍卖出赚回一些经费,继续Cos其他作品和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