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选甫落幕,网络谣言满天飞,“停电”、“外劳投票”、“灌票”等各种未经证实的言论,在网路上疯狂转载,网民难以辨清资讯真伪,情绪更常因为错误的资讯而受到煽动。在过去的大选,候选人都善加利用网络打选战,但这把双面刃可攻敌亦可能伤己,时评员认为传统媒体发布的资讯可信度更高,网络资讯则多未经查证不可尽信,两种宣传管道各有长短。
时评人廖朝吉表示,网络资讯的消息来源多没经过慎思明辨,这些似是而非的资讯可能误导民众。
“传统媒体的限制让网络看起来相对开放,当传统媒体还在自我调适,网媒仿佛就是一个肆无忌惮的场所,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造谣生事、中伤都可以在网络上很快地散播出去。”
资深网络媒体人吴锦华也表示,在大选期间可以发现除了官方新闻以外,有更多的资讯来源是来自广大网友,因此可能引起资讯混淆的局面。
“一个很特别的现象是,一些在网络上发布的新闻是来自官方,可是其实有很多消息和新闻是由个人发布,每一个个人都在做自己的新闻,所以会引起混乱,让人们不知道资讯来源,也不清楚资讯有没有经过确认?”
另外,时评员廖朝吉表示,“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广播人,发行人,创造报纸的人”,如果粉丝专页已经累积超过50万的粉丝,也就相等于拥有50万的发行量,对候选人而言这是低成本的行销管道。
虽然传统媒体在发布资讯的速度上不比网媒,但廖朝吉说,报章杂志是用一两天乃至几个月的时间累积新闻质量,深度报导能将来龙去脉说清楚,并且查证所有消息来源,确保事件的真实性才报导,速度虽慢却有质量保证。
讲究速度创意
同时,他指出,网媒有其先天限制,例如推特(Twitter)就有字数限制,因此在短篇幅的陈述里,无法完整呈现事实。
“那么短的字数里面,你觉得社群媒体能够负担多少重量的新闻真实性?系统带给我们的限制就是字数少,要简介扼要,要快!在这种情况下,求证已非网民需求,他们要的是速度。”
他说,用最简略、最吸睛、最耳目一新的做法呈现资讯,就能笼络和吸引更多网民关注,因此候选人要用网络打选战,最重要的还是速度和创意。
传统媒体的可信度较高却也存在诸多限制,吴锦华举例,像是杂志的生命周期可能是一周或一个月,报纸则是以天为单位,网媒却是以秒计算。
他自嘲:“所以我做了16年的网络媒体非常累,差不多每天每秒都要想新花样,问题在于有没有那么多的新闻量,可以应付每分每秒的需求。”
廖朝吉也指出,传统媒体的尺度不够开放,马来西亚的电视新闻还有黄金时段的限制,例如早上、中午、晚上的整点新闻,而在外国的新闻台现今几乎都是24小时播放,因此网络以秒计算的更新速度,对传统媒体是很大的冲击。
“在速度的战争中,网媒显然是有一种优势,我观察到很多传统媒体也有自己的网媒,速度也很快,但问题在于传统媒体的尺度不够放,还包括很多先天的限制。”
他说,电视新闻的速度比网络慢,网民会发现“这则新闻不是已经在网络上看过了吗?”,因此越来越多人仰赖网络获取资讯。
谈到本届大选国阵和民联的网络选战,哪方打得更好?廖朝吉和吴锦华都异口同声地认为,国阵和民联的策略不同,各有优劣,前者利用银弹攻势铺天盖地买下网络广告,加强民众对该党的印象;后者则擅用社群媒体的影响力,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以低成本方式达到宣传的效果。
美国总统决胜关键 懂网络比懂政治重要
2012年美国大选期间,许多专家学者都指出总统候选人要突围胜出,“网路选战”是致胜关键,虽然传统选举手法仍有影响力,但候选人缺少网路辅选策略,要在大选中胜出是不太可能,“决定总统大选结果的关键因素不是谁更懂政治,而是谁更懂网路。”也因此,重视且擅长“网路选战”的奥巴马两次披挂出征大选,都凯旋而归。
早在2008年的竞选中,奥巴马的竞选团队就雇用24岁的面子书共同创办人克利斯休兹(ChrisHughes)协助发展网路行销宣传,从100万名左右的网路捐款人中,募得超过2亿美元(约5亿9700万令吉),透过网路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和募款,赢得选举。
据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透露,奥巴马竞选团队当时的网路营销支出高达347万美元(约1036万令吉),其中82%用在购买搜索引擎谷歌(Google)的关键字广告,大大提高奥巴马的曝光率。加上奥巴马擅用推特(Twitter)、面子书(Facebook)、优管(Youtube)等网路媒体与网民互动,进一步争取到大批年轻选民的支持。
而在2012年美国大选,奥巴马的竞选团队延续网路选战的优势,引进300位矽谷高科技专家及新科技玩家,再次成功将奥巴马送入白宫,在大选获胜后,竞选团队获颁有“网路界奥斯卡奖”美誉的“威比奖”(Webby Awards),主办单位赞扬该团队将“网路”变成美国总统大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足见“网路选战”已成未来趋势,候选人不得不在网路上多花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