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农历新年前必定要添置许多必需品,加上衣服、新年装饰与添置家具,因此过年也被视为大出血的季节,而熟食与服务业大起价也是新年期间另一道风景线,甚至连路边的洗车档口或印裔理发店,也会跟著起价。
这些“佳节性调涨”的价格接近50%甚至翻倍,也是开斋节或屠妖节等大型节日看不到的现象,这股风气从何而起,背后的缘由又是什么呢?
元宵节过后,市面上的新年气氛仍未减退,新春联欢晚会仍在热闹举办,预计还要再热闹一个月,才结束这个“小龙年”的庆典。
然而,每年过年,最常听人说的还是“涨”字。从过年前的购物涨风,到期间出入交通费、买菜、洗头洗车美容等都在涨价,没有商量及折扣,仍然是大排长龙。
友族商家坐地起价
趁过年来“宰人”,已是很平常的事,这种过年要翻倍付出金钱买服务的情况,也并非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独有,不过,这些年的涉及面已越来越广,连巫裔及印裔同胞,在华人过新年时也会趁机起价,先捞一笔。
炎黄子孙注重孝道,农历新年期间更是回家团圆的大日子,不少城市的游子以前每到新年都会回老家,与家人团聚共度整个春节;若在更为久远的时代,无法回家的游子也会尽量到会馆或朋友家与老乡老友一起团聚,共度佳节。
孝恩文化基金会执行长王琛发认为,华裔许多传统节日与其他民族节日不同,主要宗旨都是强调回乡团聚,无论是新年除夕的团圆饭、初一拜年、初九拜天公、中秋节与冬至都是强调回乡团圆,共享天伦。
“不像圣诞节民众出外狂欢、屠妖节前往神庙祈福,华裔传统节日大多是要民众回家,因此商家们心知肚明,农历新年期间不会有太多顾客上门,试问如此稀少的人流,业者们是否应该提高售价,免得亏损呢?”
他补充,以前的农历新年讲究一家人从初一到元宵节都要团聚在一起,甚至发展出必须把年菜吃光,并延伸出各种杂菜煲与酸菜等菜式,开店的业者还会有顾客上门吗?
更多人在城市过年
“其实开店的业者牺牲了自己庆祝节日的时间,加上无法预知顾客的数量,起价也是情理之内;因此我国大约从50至60年代就有如此的‘新年起价’观念。”
可随著时代的进步,人口逐渐增加并整体向城市迁移、交通越来越便利、人际关系越来越稀薄、工作关系无法留在家乡太久等种种原因,造成越来越多人留在城市过年,所以新年起价风也吹得更甚。
过年大添货捎丰衣足食印象
新年期间,人民习惯性的“疯狂扫货”,囤积许多米粮、食物、汽水与添置新衣、家具等,造成了过度的铺张甚至浪费。不过,依照王琛发的说法,新年前疯狂扫货并不能算是铺张浪费,因为在华人传统习俗里,新年前添置许多必需品可是符合“一年之计在于春”的传统、与带给客人与家人一种丰衣足食的感觉。
“我们祖先来自四季分明的中国,迎接每年的春节时通常已经度过了‘一直消耗,没有生产’的冬天,加上交通较为不便,因此必须趁著新年时一次性购买许多必需品,防患于未然,也免去不断购买的麻烦。”
“而商家也知道人们一定会添置必需品,因此以薄利多销的方式卖出更多产品,除了可以过个好年,也可以减少存货保存期限不长的问题。”
他分析,新年时家人或客人来串门子时,看到家里满山满谷的粮食与必需品,也会对主人家有来年丰衣足食的感觉,这也是现代人互相赠送礼篮的缘由。
满足自己面子
“当然随著科技进步,购买必需品也是越来越方便,人们的确没必要在新年前继续疯狂购物,但给人丰衣足食的印象传统还是保留了下来,而为了招待来访的亲友,更必须准备足够的食物和饮料,因此也成为了许多商家眼中不可错过的商机。”
他坦言,许多新年前大促销的货品或礼蓝都是各年货市场囤积的存货,藉著薄利多销的策略至少为业者带回一点回报;许多人打开礼蓝或大促销产品后,才发觉已经快到有效期限了。
“如今资本自由市场不断提倡消费,透过看似有传统内涵的习俗或惯例,来进行一些与传统内涵有冲突的内容,就像原本以一次性购买以免去麻烦的新年前购物,也变成了购买以满足自己与别人的面子行为。”
商家牺牲假期时间
乡村人口往城市迁移后,许多人的家乡变成了大都市;往返交通越来越便利,人们也越来越不注重新年回家团聚的传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随著上一代的逝去而慢慢稀薄;加上新年的假期变得更少,留在城市过年的人数也直线上升,新年期间往外头跑也渐成潮流。
自90年代开始,许多人除夕夜选择到餐厅吃饭、初一开始到各家串门子、看电影甚至出外度假,照理说新年逛街的人潮已经变多,商家不必再担心没有顾客,生意甚至可能会比平时来得更好,可为什么新年的服务业价格还是有升无降呢?
王琛发直言,虽然现在人们已经更改习惯,不再长时间呆在家里过年,在街上消费的人越来越多,可这并不代表商家们新年期间起价的习惯也会跟著改,毕竟对商家来说,盈利更重要。
而且农历新年期间许多运输行业都暂时停工,商家们必须在成本上增加更高的运输费,加上业者始终牺牲了自己的假期时间,因此新年还是依旧起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