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巴州选的造势舞台上,希盟领袖连日来高密度地给出沙巴要发展,必须与中央同步的信号。从倪可敏的“领养斗湖”、从“路平灯亮水沟通”的宏愿,到赛夫丁的“与友党组成州政府、确保与联邦合作”,论述听起来像是温情脉脉的政治寄语。
过去数十年,沙巴选民都会听到“要发展,就要和中央合作”几乎是马来西亚所有半岛政党进入沙巴时的共同台词。可问题来是如果地方要靠中央关照才能活得好,那体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是谁造成沙巴永远要向联邦乞求发展的框架?
倪可敏宣称要“领养斗湖”,本意是要表达支持。然而在沙巴政治语境里,沙巴不想成为孤儿,也不需要半岛部长来“领养”。这种无心的比喻,反而凸显联邦官僚对于沙巴长期的“发展依赖论述”(中央是家长,沙巴是需要扶持的小孩)。沙巴人民真正想要的,是尊重、自治与长期结构性发展,而不是“被照顾”的姿态。
“接轨中央”的主张逻辑大概是:中央政府掌握资源;安华政府拨款多;如果州政府是盟友,发展就更顺畅。乍看合理,可是深究就发现,这是一个本质上危险的论述。因为一旦强调“接轨中央才能发展”,你同时也承认:沙巴的命运不掌握在沙巴人手里,而掌握在谁坐在布城。这与1963年建国契约、主权平等、自治精神完全背道而驰。
更严重的是,这种论述给了对手政治武器。只要换中央,只要联邦与州政权不同调,你之前说的全部会反噬回来。既然你说“接轨中央才行”,那对手只需要问一句:“如果换了政府,你是不是又不能做事了?”这就足以把希盟框在被动角落。巫统时代的“蓝天同一片”,到国盟的“中央与州要合作”,再到今天希盟的“同步同心”,只是人换了、口号换了,但结构从未被挑战。沙巴的问题不是“有没有接轨”,而是“为什么永远需要接轨”。
沙巴的发展长期受困于三件事:联邦对石油税、资源与财政自主的长期压制;联邦拨款机制过度政治化;沙巴州政府本身短命频换,无法进行持续政策。根本性问题不解决,说再多次的“中央加倍关爱”,都只会是短期的选举话术。今天是69亿拨款,明天可能因为政治风向反转又被重新分配。沙巴选民不是不知道这一点,大家经历的风雨不输西马半岛。
大家可以谈发展,但不能把发展绑在“你要投我们才能拿到”的条件上,这种句式隐隐带著居高临下的味道。更吊诡的是,一边讲“沙巴人民要发展”,又强调“我们会和友党组成政府”,把未来州政府预先框在一个模糊的联盟里(没有讲清楚伙伴是谁、合作底线是什么、政策方向在哪里)只有“反正我们会一起执政”,这种模糊让人觉得希盟更想谈权力,而不是谈州的未来。
选举快到末尾,但能不能有政党告诉沙巴的朋友,沙巴要怎样才能摆脱长期依赖?怎样让发展不再被政治绑架?怎样让州政府真正自主?希望联盟当然有优势:有政策、有人才、也有联邦资源,但要赢得沙巴民心,是“你本来就有未来,而我来帮你把路铺平”。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