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昌明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的推行不仅引发了明显的悖论,还显示出政府在对媒体夸夸其谈的同时,忽悠华裔读者。面对这种情况,人民必须具备慧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辨识出这些政策背后的真实场景。
以2035年土著经济转型蓝图(PuTERA35)为例,政府声称这一蓝图不会边缘化非土著群体,然而众所周知其真正目标仍然是扶持土著经济。这项政策显然是右倾保守的表现,其悖论在于扶持土著经济必然需要资源的重新分配,而这种分配过程必然会影响到非土著群体的经济机会。
在这一导向下,政府的保守倾向会变得更加明显。无论是经济资源的分配还是政治话语权的维护,政府都在不断加强土著的主导地位。非土著群体实际上被逐步边缘化,而政府却试图通过媒体和公开言论来掩盖这一事实。由此可见,政府的承诺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明显的悖论。
在教育政策方面,政府最近宣布允许所有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获10科A的非土著学生直接进入大学预科班(Matrikulasi)的政策同样揭示了一个悖论。政府承诺在不影响90%土著固打的情况下,将所有符合条件的非土著学生保送进入预科班。这一政策表面上看似是对非土著学生们的福音,然而其悖论在于如何在保持土著固打比例不变的同时增加非土著学生的名额?
事实上,政府在维持土著固打不变的同时,试图通过增加预科班名额来解决非土著学生的入学问题,这种做法只会挤压通过大马高等学校文凭(STPM)进入大学的学生,尤其是非土著STPM考生的机会。由于大学入学名额有限,增加预科班学生的数量势必影响STPM学生的升学机会,特别是非土著学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而这一点恰恰被行动党透过转移视线来模糊掉了。因此,这一政策的执行同样体现了政府言行之间的悖论。
事实上,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往往面临各种压力与制约,其中包括来自不同族群的诉求,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政治权力的掌控。然而,正是这种多重考量导致了政策的摇摆不定和内部矛盾,尤其是在经济和教育领域。结果就是政府在推行政策时经常陷入“两难”的境地,既要表现出对所有群体的关怀,又无法真正实现各方需要的平衡。这种矛盾正是悖论产生的根源,也是公众对政府信任度下降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