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是一个寒冷的北欧国家,90%以上的国民主要用语是芬兰语,三十几年前其政府意识到要打造一个经济强国知识对人民很重要,于是著手改革教育,让高品质的教育来培育人才。每次的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排行榜出来后,大家对屡次排行在前面的芬兰都很好奇,接著有关芬兰教育书籍相继出版,连美国的教育改革也要向芬兰学习,不少国家都到芬兰取经。
在教学上,芬兰的学校课程较灵活有创意,学习也不与考试挂钩,老师自行设计评量只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除了高中毕业时需要参加大学入学考试,平时没有任何标准化测验,他们也很惊讶学生能在国际测试中屡获高分。
这种成就可以告诉我们,从小开始学校教育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生做事能力,比死记硬套知识来得有意义。
另一个科技大国德国,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除了经济发达,人民的环保意识及素质也很高。
从小学开始,德国人对孩子的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采用贴近生活的方式,教孩子从小遵守社会秩序、具备公德心、爱心和同情心。芬兰和德国的教育同样都不是以考试为主,提供的教育能与时俱进,课程特别强调配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科目,符合时代所需,理论与实践同时并行。
亚洲教育的课堂模式大多数是让学生坐在课室里,安静地听老师讲著深奥的原理或公式,做著抽像的习题。教师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在考试中考到高分,而学生只好每天对著教科书苦读。下课后老师总是布置很多家课,家长也安排了很多校外补习及才艺班,大人总是想把学生课后的时间占得满满,深怕孩子不会分配时间。在这种习惯了被动式的学习环境下,很多学生中学毕业后想升大学,可是不知道自己要读的科系,更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
回头看看我国的教育改革,所设的愿景、目标及使命缺乏一个很完整的配套,且参于策划的人员也大多数不是走在教育前线的专业人士。
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教育政策常朝令夕改,很多措施都离不开种族或政治课题,更没有站在国际观的角度思考教育课题。
这也是造成我国华小人数减少,独中及国际学校人数年年增长的因素之一,更有不少经济有能力的家长(不分种族)情愿把孩子送往欧美国家接受教育。这些现象存在已久,但我国人民好像都很温顺,习惯以无奈、沉默的方式接受很多不合理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