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两名男性网红因穿著女性装束进入女厕,并在社交平台上传相关影片,引发社会争议和多名政治领袖的抨击,多个非政府组织也因此向警方报案,要求介入调查。
尽管他们两人已经出面道歉,也删除相关影片了,但此事是否就随之草草落幕呢?他们的举动是否已触及法律呢?为何会有好些领袖和非政府组织挞伐抨击呢?
事实上,早在2022年他俩在柔佛王宫前男扮女装再做出猥亵动作,被警方扣留并在尿检中发现对克他命毒品呈阳性反应时,我已于同年2月23日撰文《是反串,还是物化?》,从性别角度去探讨他们的反串。
就算很多人认为男扮女装很恶心,但我始终认为多元性别群体和易服癖都确实存在于我们的社会里,而男扮女装也算是一种表演呈献方式(京剧就是最好的例子)。惟,在性别意识低落的社会里,反串尤其是男扮女装挑战了既有的性别体系,也有别于传统的性别定义:男性应该是阳刚的,所以让不少人无法认同有关做法。
因此,我对反串并不反感,但我更关注的是在反串的过程里,表演者有否以猥亵或夸大的方式来反串,比如男扮女装者有否用手托胸挤沟,抑或穿上性感服装来搔首弄姿等;因为这些举动都突显了反串者欠缺性别意识,也欠缺对女性或跨性别群体的尊重,才会理所当然地将之视为噱头。
同样的,这次的男网红进女厕的风波,在我眼中,同样是欠缺性别意识的举动。真正需要我们思考的,并不只是“他们有没有恶意”,而是我们对于“性别空间界线”的理解。
在大马的法律上,只有男和女两种性别。两位男网红进女厕,真正挑战的并不只是法律,其实也犹如落井下石,把真正的性少数和跨性别群体逼入险境。
我曾聆听过跨性别群体的窘境,就算已经进行了生理性别干预,但一旦被捉去扣留时仍然依身份证的原本生理性别区分,被迫和男犯关在一起,甚至由男警来进行身体检查。试想想,若此事继续发酵下去,出入公共厕所也要用身份证来确认性别的话,那这些已经进行性别干预的跨性别群体该如何是好呢?
真正的跨性别群体并不会像这些网红一样,敲锣打鼓地公开拍摄和发布。无可否认,男网红进女厕就算只是为了流量而“无心犯错”,但确实是在挑战我们对性别、尊重与公共空间的界限认知。
别把流量当成底气,“无恶意”更不是冠冕堂皇的理由。尽管他们确实因自己的阴柔和反串而成被网络霸凌的受害者,但对我而言,与三年前他俩在柔佛王宫前男扮女装再做出猥亵动作的举动一样,他们已从这个社会欠缺性别意识的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
真正需要我们捍卫的,不只是女厕的空间主权,更是社会对于性别尊重的集体意识。别让这些为了流量制造噱头的表演,消耗了我们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性别讨论空间,更模糊了跨性别群体真正面对的困境。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