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国家药品定价政策指南》,呼吁各国制定透明的药品定价机制与定期审查药品定价,以确保药品的可负担性和可及性。
近年来,大马社区药剂行业陷入了激烈的价格战。然而,药品零售价格战并非大马独有的问题。美国的两大连锁药剂行巨头CVS和Walgreens由于利润空间不断被市场竞争压缩,加上电商平台(如亚马逊)进入市场,被迫关闭部分门店以降低营运成本。
根据一项2020年发表于医医期刊《Cureus》的研究,超过80%的大马社区药剂师认为价格战已侵蚀专业价值,导致他们被迫以薄利多销的方式生存,而非专注于提供优质的药物咨询服务。此外,87%的受访者表示,价格竞争导致药剂师被客户视为生意人,损害了社区药剂行业的专业性。
另一项发表于《SAGE》期刊的研究显示,受访的大马社区药剂师普遍认为制药公司通过不公平的奖金制度(bonus schemes)影响市场,给予医生更优厚的回扣,导致药品价格战进一步恶化。此外,尽管《2010年竞争法案》已生效,但由于监管执行不力,市场的不公平竞争依然存在。
目前,政府尚未对国内社区药剂行处方药的价格进行严格管控。这使得药剂行可以自由定价,导致不同药剂行间的价格出现巨大差异。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连锁药剂行与独立药剂行之间的竞争。在缺乏行业准入门槛的情况下,许多资本家纷纷涌入社区药剂市场,尤其是在城市地区,药剂行的密集程度远超需求,造成了恶性竞争。根据研究,城市地区药剂行的人口密度比例约为1:3000至1:5000,而乡区则介于1:9000和1:1万3000。
国内前十大连锁药剂行品牌如今已占据全国约25%的社区药剂行,并雇佣了33%的药剂师。一些大型连锁药剂行凭借规模优势,以低价策略迅速抢占市场,而小型独立药剂行缺乏议价能力,只能被迫降价,甚至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倒闭。
当然,社区药剂行数量的无序增长也是导致竞争白热化的原因之一。2021年国内的社区药剂师总数为5271人,而2023年已增至约7000人。
相比之下,德国的药剂行监管体系在多个方面都值得借鉴。首先,德国政府对处方药实行全国统一定价。具体来说,药剂行可以在进货价的基础上加收3%的标准附加费,再加上每包装8.35欧元的固定费用。
非处方药(OTC)的价格则自2004年起获准自由化。一项研究发现,仅有23.1%的药剂行对特定非处方药的价格进行了调整,且仅7.5%的药价与自由化前有差异。数据显示,这种双轨政策可以维护社区药剂师的利润空间,也减少了药价的剧烈波动。
限制药剂行开设
此外,德国严格限制了药剂行的开设与经营模式。根据规定,只有执业药剂师获准开设药剂行,而每位药剂师最多只能拥有一家主药剂行和三家分店,并且所有分店必须位于同一地区。
这种制度减缓了大型资本企业垄断市场,确保药剂行业由执业药剂师主导。根据德国联邦药剂师协会(ABDA)的数据,德国社区药剂行的人口密度比例为1:4762,低于欧洲平均的1:3125。
要摆脱价格战的泥淖,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经验,采取更积极的监管措施,以遏制价格战的蔓延。
首先,政府可对处方药实施全国统一定价范围,非处方药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模式,即依据药品生产成本、批发与零售环节的合理加成,结合政府核准利润空间,制定透明化定价标准。此举既能遏制恶性降价,亦可保障药剂行基本盈利。
其次,我们可以拟定药剂行与人口比例制度,根据人口密度与医疗需求,并限制个别药剂师在特定区域内仅能拥有限量药剂行,更合理地规划药剂行的分布。
第三,笔者认为社区药剂行的多数股权必须由注册药剂师持有,确保药剂师在业务决策中拥有主导权,但也允许非药剂师投资者参与药剂行扩展,以保障行业的专业性和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大马社区药剂行的价格战已构成系统性风险,亟需严正看待。我们若能借鉴德国的经验,推动适度的改革,不仅能稳定药价,也能提升药剂行作为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让药剂师回归专业本位,提升民众的用药安全与健康福祉。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