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写了《NILAM没教会我们的事》后,看见《诗华日报》贴文底下的留言,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家长对学生阅读计划(Nadi Ilmu Amalan Membaca,简称NILAM )诸多不满。
坦白说,我倒很享受和孩子一起努力、一起阅读的过程。甭小看小孩子的读物,有时候我们这些成年人也不一定懂,而且还能通过陪读来增加知识呢!
就好像之前陪著女儿一起完成60本《幼儿小百科》的读物,里边有本书以《奇异的石头》为题,内容挺有趣,也让我印象深刻。
原来,不是所有石头都是坚硬的,还有很多石头种类都是我们不认识的。比如有种用来做成面包或饼干吃的火山泥灰石、有足够的水就能长大几倍到几十倍的特洛万特石、不会沉在水里的火山石、用指甲能划出痕迹的滑石,以及拥有龟裂纹路与外观特征的龟背石等。
或许,一些内容并不一定对成绩、学术和未来有帮助(就诚如我们以前读书时所学的知识,并不一定都能在未来生活和工作用得上),但却能增广见闻、开拓视野。
事实上,要让孩子喜欢上阅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自怀孕女儿开始,我就养成了每晚“念”故事书给她听的习惯。对我而言,这也是一种胎教,是我和她最初的沟通方式之一。
反倒是怀孕儿子时,因我年纪更长,体力无法负荷,没有“念”故事书的习惯,而他也确实不大喜欢看书。惟,可能是这一两年里经常看姐姐拿书阅读,所以他也开始“看书”。尽管他还不识字,但就算是翻书看图,也算是适合他年龄的阅读方式。最近,他喜欢上看《老夫子》,简单的漫画构图,不需要文字,偶尔还能听见他阅读时的笑声呢!
当女儿喜欢上阅读后,我发现,她的求知欲比之前更旺盛,一些书籍能解答到她日常的“十万个为什么?”;如果阅读和我都不能解答的话,我会坦白告诉她,我也不会,但会尝试上网帮她找答案。
对我而言,学生阅读计划只不过是日常阅读习惯的延伸,以前我们阅读后会聊聊心得,而目前则需上网记录下来。尽管女儿在开学时,自行定下今年要完成三颗星的目标,反倒是我要她别把目标定得太高,既然去年拿到了一颗星,那今年把目标放在两颗星就好,别让阅读变成压力。
看见有些网民和家长觉得一些同学在短短两个多月已完成逾千份记录,充满了质疑。实际上,这并非不可能,而是这些网民和家长对此学生阅读计划未充分了解。当我们记录时,AINS NILAM系统的选项并不只是书籍,还包括电子书、网上资料、剪报、文章或刊物等。
成亲子间情感桥梁
换言之,就算是一天看了一份报纸的几十则新闻,其实都能将之分成几十篇记录在系统里(但每天最多记录的上限为最多30份),因为有关系统是注明几份记录(rekod),而不是几本读物。因此,两个月里完成逾千份记录并非不可能,而我则是真心佩服这些学生们每天持之有恒的记录习惯。
当然,诚如我在《我不是教你诈!》里提到,曾有教师爆料看到网络书局推出10令吉卖50篇报告的操作。因此,在这个有供应即有需求的市场里,或许确实有些父母和学生不惜作假。然,若是这么做,那岂不是自欺欺人、本末倒置吗?
如果家长能把阅读变成鼓励探索的旅程,不视NILAM计划为制度化竞赛或积分制度,而是亲子间的情感桥梁、对孩子的另一种温柔陪伴,那最后读了几本书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从此爱上阅读的世界、探索知识的世界。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