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生机盎然的城市街道上,商场与街边店铺比肩而立,五光十色的霓虹招牌映照著如火如荼的生意往来,商品琳琅满目。不少业者都为了店铺命名与招牌设计上绞尽脑汁,争取在众多竞争同业中脱颖而出,吸引顾客光关注,让他们进门实际消费。一个别致或令人发笑的店名,往往能让顾客眼前一亮,主动分享到社媒,无形中为业者做了“名传口耳”的宣传效果。
稍加留意城市餐饮业招牌中,不难看到中文店名频频出现“奇名”的乱象,如:“老母家” (Lao Bu Jia)、“哩咾味” (Lee Lou Mei)、“咩兰都有”(Restaurant Mat Lan)、“林爸”(Limpeh)、“你老母”(Lim Laobu)、“你阿嫲”(Niama)” 等源自闽粤方言,带有粗俗意味的词语。这类名称虽以谐音或双关语制造话题性与幽默感,实义则是带有明显侮辱性、性别歧视内涵的粗话、戾语。
试想想,经常冒著被“问候全家”的风险去吃饭买东西,多么不值得。当这些“不雅招牌”逐渐渗入日常口语,小孩耳濡目染之下,学会后习惯性使用不雅词语,出口成脏。长期下去,华语和汉字将不再是文雅、博大精深的代表,而是“人人随口皆粗话”的低俗语言。招牌中的中文奇名乱象不利于业者,施展业务专业程度,也牺牲了华语和汉字在公共空间的优雅格调。
在马来西亚这个多语言社会中,店铺招牌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一块商业标识,更是面向公众的多元“视觉语言”,充分体现各民族语言的特点和交汇。街头招牌所承载的意义越高于单纯的商业功能,无论官方发布的公共标牌或私人定制的店铺招牌,都是构建城市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的重要元素。公共空间中某种语言可见度的展示,经分析可反映该群体的语言地位、文化身份与审美倾向。
开门营门挂上招牌,意味著承担了部分文化责任。命名如命,就像为孩子取名一样,父母往往会选用富有美好寓意的字词,如,高、美、建、宏、佳、豪,等等,冀望孩子一生如名所愿,茁壮成长,成为优秀人才。同样,为商铺命名,也应讲究用词优雅、寓意正面,体现品牌格调与文化底蕴,而不是靠粗俗或低俗取宠。
语言代表的是一种文化力量。在一个多元共存的社会里,我们不必也不应全面规范语言表达的自由。如何命名店铺虽然是业者的自由,但公共场所中的语言表达,招牌上的中文用字实际上关系到华人群体的集体文化形象与语言发展。对于明显低俗、不雅的字词, 一味盲目强调“创意”,塑造出低俗、廉价的品牌形象,令人很是尴尬。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