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将美国信贷评级从Aaa下调至Aa1,这一决定宛如一枚重磅炸弹,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空轰然炸响。穆迪的"投降"不仅是一纸对美国财政健康状况的无情宣判,更是一道对全球经济稳定前景的深刻警告。从历史重演与国际对照到特朗普的愤怒,这场评级风暴揭示了美国经济政策深层次的系统性危机。
2011年的警钟未醒
回望2011年,标普首次将美国评级调降至AA+,矛头直指债务上限危机和党派政治分歧。尽管当时美国国债遭遇"降级",却并未失去其"避险"光环,国债收益率不升反降,投资者依旧将其视为全球最安全的资产。然而14年后的2025年,穆迪再次下调评级,局势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债务总量从15万亿美元激增至36.56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从94%飙升至134%,市场反应更加剧烈: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跳升。历史的警钟早已敲响,美国政府却始终充耳不闻。
2011年的教训未能唤醒华盛顿。两党政治极化持续恶化,财政赤字年年高企,债务管理早已形同虚设。2025年的评级下调不过是历史失策的必然延续——债务上限谈判依旧被视为党派博弈的筹码,而非解决财政问题的契机。美国能否跳脱这一恶性循环?答案愈发令人悲观。只要党派利益继续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历史便注定轮回,而其代价将日益沉重。
国际对照:美国特权的双刃剑
日本的债务占GDP比例虽已超过250%,却并未陷入崩溃,其秘诀在于高储蓄率和以国内债权人为主的债务结构。低利率与央行干预使得债务压力相对可控,代价却是经济活力的日渐凋敝。相比之下,美国的债务占比虽"仅"为134%,但利息支付已占财政收入的30%,远高于日本。这种"财政自由"得益于美元的霸权地位,然而一旦全球信心动摇,特权反而可能演变为致命弱点。
意大利的债务占GDP约160%,由于受到欧盟财政规则和外部债权人的制约,缺乏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加之经济长期疲弱,债务风险频频暴露。美国虽无欧盟之缰锁,却深陷于国内政治混乱。美元的国际地位掩盖了财政失衡的严峻现实,而这种"自由"恰恰滋生了短视政策与结构性拖延。
美国一直以来独享美元特权,拒绝财政纪律。评级下调无疑是市场发出的一声怒吼——若美国继续回避现实,终将从"特权国家"滑向"危机源头"。
市场博弈下的冷眼旁观
固定收益市场的核心玩家——资产管理公司——服务的主要客户是保险机构。这些机构受限于监管要求和极低的风险偏好,其投资组合需维持在A或A-以上的平均评级,这是一个硬性红线,不容突破。为在限定评级框架内最大化收益,资产管理公司往往将整体评级卡在临界线附近,倾向配置那些收益率较高、仍在合规范围内的低评级资产。
理论上,评级下调应引发金融市场恐慌,风险资产价格迅速下跌。但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对于资产管理公司而言,这种评级变动反而激起的只是内部策略调整,而非系统性恐慌。为什么?因为评级变化虽然带来压力,却并未动摇其核心投资逻辑——哪怕评级被下调,美国国债依旧是固定收益资产中的"安全之王"。
在他们的资产组合中,既包括投资级公司债、高收益银行贷款,也包括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政债券与国债。即便市场喧嚣四起,国债的相对安全性仍无人能敌。基金经理的首要任务,是在"合规"与"收益"之间寻找精妙的平衡点——通过精准调仓以减轻冲击。哪怕评级下调,他们稳坐钓鱼台,以理性与效率为底色,旁观市场的躁动而不为所动。
特朗普对穆迪的评级下调勃然大怒,怒斥此举为"政治阴谋",然而这种指责不过是掩耳盗铃,回避不了美国财政失衡的残酷现实。在政治极化和债务危机双重夹击下,天人之选的特朗普,如何以"MAGA"带领美国渡过四年任期呢?看来真的要""God Bless America"。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