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年轻诗社届才子颜见式先生,是我十多年前结识的忘年之交。颜兄曾是我国最年轻的诗社社长, 也曾担任过数年的大马诗总秘书长,其诗作曾获国内外比赛奖项无数。颜兄去年曾赠我一副,以我的名字为题的嵌字对联如下 :
昭代繁华怀琬琰
智儒淡泊著文章
对联中,上联提到了“琓琰”(念wǎn yǎn)二字。由于不太明白此二字该作何正确解释,故上网查了一下资料。原来,“琬”者,乃是一种上端浑圆长形的玉块,也称圭(guī),是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手执之玉器,形状呈尖顶长方形。
而“琰”字,则与“琬”同,是一种上端呈尖形的玉圭。
这两个美好高贵物件合起来称“琓琰”,其寓意不言而喻。此乃形容一个人的品德与内涵,如玉一般的美好不带瑕疵。于文章创作方面,也常用来比喻作者文辞之美。
《楚辞》,是以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等为代表,所收集而成的文集。其中,西汉东方朔在《楚辞》中的“七谏”一文里有言 : “厌白玉以为面兮,怀琬琰以为心”。作者就是在文中藉“琬琰”二字以玉为名,怀玉在心,比喻当时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时,其内心之清白。
唐代有一位宫廷乐师,非常擅长于琴乐之演奏,他的琴艺在当时,被誉为“琬琰之音”。后来,人们就用“琬琰”二字,来容非常崇高且珍贵之人、事与物。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人,那就是在大马这个充满变数、复杂得可以的政治圈里,出现了一位如今年仅45岁的政治人物,却拥有二十多年从政经验,在人民心目中,其个性如琓琰的年轻女孩,努鲁依莎.安华了。
当时年仅18岁、仍在求学的青春少女努鲁,从政多年的父亲安华,突然因政治迫害被送进了监狱。奴鲁为此风尘仆仆到国内外四处奔走,为拯救父亲而向多方请愿,这正是这块“璞玉”,将被琢磨成“琓琰”的开始。
之后,历经二十多载汹涌波涛的政海中磨炼,岁月蹉跎,努鲁已从当年腼腆羞涩少女,锐变成烈火凤凰,或更贴切的说,成了政坛上的“烈火莫熄公主”(政改公主)。
日前刚结束不久的公正党党选,身为大马现任首相及党主席安华的女儿,努鲁在党选提名之初,面对诸多流言蜚语嘲讽说她将靠父亲身份出位,继而觊觎大马第一位女首相职位云云。若非努鲁有琓琰心态,不为批评所动的心理建设与坚强信念,毅然挑战党组织第二把交椅的署理主席职位,又怎能出乎意料的以9803张的多数票证明自己的实力,击败寻求蝉联的拉菲兹,当选公正党新任署理主席?由此可见,努鲁在其公正党员们的心目中,是有一定崇高地位的。当然也有人会说,这肯定有内部特别作业。
中国古“诗经”有言: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说的是“君子若玉”的一个概念。大凡有品德之人,不论男或女,其君子温良谦恭的性格,皆可用美玉作比拟。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一个传统观念,那就是玉的品质与君子的品质最为相似。美好的玉石,在强光底下,是晶莹剔透看不出瑕疵的。君子坦荡荡,行事何尝不是光明磊落、如玉一般表里如一的?
玉还有一特点,那就是玉石断裂的时候,它有断口但其断裂边缘却不会像玻璃般过于锋利伤人,这就像君子受到伤害折损的时候,也能自我约束,保持宽以待人之心境,不采取报复反怼之行动伤害对方。儒家学说把君子进德修业的过程,比作琢玉之艰难,欲得良玉,非努力琢磨不可。
古之文人雅士人以玉为饰,绝非是为了炫耀个人财富,而是希望借玉饰来展示自己的品德,以及不时在身边提醒自己,务必要拥有玉一样的修养美德。
用“琓琰”二字形容努鲁,并非全是赞誉她的品德为人,而是期待她今后能借此次党选标青成绩,继续“守身如玉”勇往直前。不论其未来宦途如何,但愿努鲁能将玉的优点,在大马政坛发扬光大,做个不辜负民意的政治领袖。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