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14届全国大选的结果,过去一党独大的政局已被打破。第15届全国大选更出现了悬峙议会,政党之间唯有透过结盟才有望共组政府。但执政方的盟友之间如果出现不信任而倒戈,执政一方随时会垮台。国盟政府短暂上台与快速垮台就是一个范例。
从希盟政府1.0和国盟政府快速解体的例子,可以预见的,未来的大马政局,相互结盟的政党必须具有较大的共性,执政时间才会较长一些。团结政府在开始时不被看好,主要原因是巫统和希盟的党性差异太大,外界大都认为双方的牙齿印会阻碍彼此的合作。
团结政府这边由奉行种族主义的巫统和为多元社会斗争的希盟为主干,两者的斗争路线其实是存在矛盾的。对巫青团而言,扮演急先锋的角色即是一种惯性。但既然国阵和希盟已经结盟,巫统过去排他性的言论就应当有所节制,因为激进言论只会破坏彼此的合作关系。幸好阿克玛式的激进言论在巫统仅只是偏锋。
巫统的难处是担心走向中庸会流失马来社会的支持。但问题是,即使阿克玛的言论再耸动,巫统在马来社会的支持率似乎仍未有复苏的迹象。因为土团党和伊党在极右的保守市场更为接地气,阿克玛几度强调单一种族利益与散播激进的挑衅言论,在巫裔社会似乎得不到显著的加分效果,反而加剧非巫裔社会的不舒服感。
尽管巫统大会已经在画要做回国会最大党主导政局的大饼。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经历两届全国大选和六州选举的溃败,巫统要与土团党和伊党争夺极右的马来保守群体的支持已是不现实的想法。看来阿克玛式的宣传模式已不管用。巫统和希盟既然已合作近两年,在几场补选下来也看出双方的互补性,就当积极推动让新生代马来西亚各族子弟共享经济复苏的红利。
在社会变革中推进本身的影响力,才是巫统复兴的途径。巫统要把握的是中庸的马来人、新生代的马来子弟。以及非巫裔的支持,建立这三个群体的共识,才能稳定本身的社会基础。
巫统要获得非巫裔选民的认同,本身就必须有所改变,不能仅透过希盟来做为拉票的中介。压制一下阿克玛的锋芒,建立中庸治国的风范,自然能够获得非巫裔选民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