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勇闯天涯找机会,是因为福建的地理条件使然。崇山峻岭阻隔了福建人对内地的连系,只能对外寻求发展机会。因为耕地有限,土地资源匮乏,不得已只能向外找资源,由于经常透过与外界的接触,自然比较能够接受新事物,无形中造就了福建人敢于冒险拚搏的精神。
福建是中国保留宗族文化最完善的地区,族中有人到海外经商需要人手,就会返乡召募族亲过番帮忙拓展事业。因为亲族移民的盛行,加上民国时期中国局势的恶化,移居海外者激增。越洋过番来到充满机会的马来亚,企图心强大加上勇于努力拚搏者,成功的机率就大增。因此,福建人擅长经商绝不是一种偶然因素所促成。
从历史数据显示,许多马来亚的福建籍富商是伴随橡胶业的兴起才发迹。初来马来亚因无一技之长,只能投身俗称“打芭”开荒的苦力活,辛勤工作、省吃简用,有了积蓄就购置土地栽种橡胶成为园主。有了收益之后,继续置胶园。随著人口激增,土地价值攀升,福建人的财富也因此大幅增加。
但成功的背后也经历波折,早期的华裔在财务上的周转如果遇上困难,在当时是如何进行调度的?从事放款借贷生意的仄迪(Chetty)与华商的互动是值得探讨的研究课题。在银行借贷业务还未普及时期,仄迪对经商者而言是其中一个获得应急资金的渠道,而在商业活动占重要地位的华商应是仄迪相当重要的往来客户。
在巴生最古老的华人庙宇有一块立庙时期的碑铭刻有数百名捐款者的名字,其中就包括数名仄迪在内。当时参与建庙者几乎都是地方上的商家,推测平时在生意上的周转需要必然与仄迪有所往来,才能让仄迪也乐意对建庙做出贡献。当然,对捐款的仄迪而言,把彼此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具有让庙宇来“做担保”的目的在其中。
一般向仄迪借贷者是地契来做为抵押。那些无力偿还借款者,最终只能把土地割让给仄迪。取得土地所有权的仄迪有权自由买卖。因此,从一些地契中可看出转手过程中留下仄迪的名字,这即表示那片土地早期的地主曾因周转不灵才让土地落入仄迪之手。
华商的奋斗史背后的辛酸,包括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经过深入挖掘,不论在学术上或现实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