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马有很多汤食都有干捞的选择,我讲汤食是因为不受限于汤面,比如肉骨茶,除了汤的,也有干的。
我就有一位朋友一直都不喜欢汤食,比如去吃槟城福建面,他会跟摊主说少汤,如果可以,不要汤水更好,为了此事我不懂翻他多少次白眼,你不喜欢汤就别叫汤面呀!他却说他喜欢吃福建面,只是不喜欢喝汤。好吧!你有钱你任性,所以我蛮同情那些摊主的,遇的我朋友这个奇葩食客,也是倒霉。
直到有一次他告诉我,真的有人卖干的槟城福建面,不需要他提出“福建面不要汤”这样搞笑的要求,我跟他去吃过一次后,我突然觉得还真是吃了一碗没有汤的福建面,只能叹一声有奇葩的食客,就有奇葩的市场。
除了干捞槟城福建面,他也带我去吃干捞咖哩面(咖哩叻沙),我吃了之后只能说,这是咖哩鸡面,就是面条捞咖哩鸡,虽然也有一堆咖哩面的配料,但比起吃有汤的咖哩面,我还是觉得有差别,反正不是同一道面食的味道,至少干的槟城福建面,吃起来还是福建面的味道。
这就像干的肉骨茶跟汤的肉骨茶也是完全不同的味道,而且干的肉骨茶都会用沙煲来煮,上桌时我还以为是咸鱼花腩煲,虽然是用肉骨茶汤来煮,但因为加了不同的配料,比如加了鱿鱼干,味道上还是大不同。
所以有一次我忍不住问我的朋友,明明是汤的,干嘛偏要吃干的,他就反问我,云吞面明明是汤的,我为何喜欢吃干捞?我倒是一时无言了。
在我去香港之前,我一直认为云吞面是干捞的,结果我发现人家卖的多数是汤面后,上网一查才知道,云吞面是汤食,就算有干的,人家最多是用蚝油来捞而已,但我们却是有各种酱料,把干捞的搞得比汤的还要上头,一提起云吞面自然会想到是干捞的,不会联想到是汤的。
就连《维基百科》的云吞面历史也提到说:“云吞面随著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华人移民潮,传入了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一带,由于当地炎热的气候及偏好重口味,因此较为盛行吃以酱油、黑酱油和香油混合的干捞口味,再搭配青菜及叉烧。”
黑酱油
老实说,相比起粿条汤,我也比较喜欢吃粿条干,因为酱油、黑酱油、蚝油和香油捞出的美味,再配上三拜(Sambal)真的好吃到没朋友。
还有就是板面,虽然汤的板面也不错吃,但我更喜欢干捞的,尤其是同样的酱油、黑酱油、蚝油和香油的配方,再加上特制辣椒及温泉蛋,妥妥的美食。
不过,就有人认为干捞的板面不算是板面,《维基百科》指说,辣椒板面是由板面变异而来。
其实,我相信很多人并不在乎辣椒板面是不是板面,就像我们不会在乎原味的云吞面是汤的,还是干捞的,我们只在乎好不好吃,对吧?
只是我比较好奇的是,为何会有干捞的想法,是谁这么天才想出来的?所以我上网搜索干捞面的历史,结果在《百度百科》发现了源由,原来干捞是福建人的饮食习惯,根据《百度百科》指出:“拌面,起源于福建福州、沙县等地,广东人称捞面。拌面由碱面、切面或者阳春面等煮熟后,加上葱花、花生酱、酱油、猪油或者香油拌在一起。”
因此,也就不出奇我们为何会有这么多种干捞,唯一不同的是,我们把花生酱改成了黑酱油,这一来我又好奇了,为何是黑酱油?有谁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