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年末的这个时候,不少独中已经公告明年的学杂费会调涨,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也在社交媒体上引来不少的讨论,也出现了不少独中学费已经让很多家庭却步的说法。其实办学这件事本质上就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尤其是华校这类非盈利组织,在百物上涨的今天,经营压力更是雪上加霜。
很多民众不晓得一般大型独中每个月的开支有多么庞大,就全校冷气化的都市独中来说,每个月的电费动辄就是整10万令吉,还不包括各种水电,冷气和电梯的维护与更换的费用。此外为了让独中老师能够更有尊严的生活,教职员的薪资福利是近年来各个学校重点关注的事项,别说南马某独中开出的4000令吉基本薪资,就以最低每个教职员3000令吉全薪来计算,一所拥有300名教职员的大型学校在教职员的薪水加上花红、公积金等,一百几十万令吉也只是每个月的基本平均开销而已。
此外,在科技急速发展的今天,要让孩子可以不掉队,了解新科技的发展与技能,各种智能白板、电脑、平板等配备已经是学校是否跟得上时代的标准配备,这类电子设备有其使用期限,尤其是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更使得学校每隔几年就需要淘汰旧设备,买新产品。
再说,很多学生在使用校方提供的设备时,也并不会太珍惜和爱护,日常的维修更是一笔不小的预算,这些随便都是成千上万的支出,这还没包括各种大型硬体的提升、建设,所以学生的学费根本无法满足相关的开支。
创业容易守业难,学校的经营和发展需要源源不绝的资源投入,过去一呼百应的华教运动如今已经难以重现,失去了那种情感与激情的华教,该怎么继续获得足够的资源继续经营下去成为今天华教发展最难解的课题之一。
如果没有办法获得足够的捐款,那么以学费作为学校营运开支的的路线是在所难免的选择,只是这个选择背后就意味着放弃了难以负担高昂学费的中下阶级子弟,未来会不会只剩下能够负担高额学杂费的家庭能够享有华文教育?
假设这真的是独中发展的结果,那是不是与当初只要是华人就该享有华文教育的民族教育路线相悖?那未来的独中仍然是过去先贤们坚持经营的独中吗?这是很尖锐的问题,也是华社不能不正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