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办公室政治,还是政党政治,都会有类似情况,几个派系斗争激烈,所有利益相关者或从政者都被卷了进去,然后被要求在派系间作出选择,选边站,在个体或派系间选择支持某方,或在某一课题或争议中支持某种立场。
道理上,是否要选边站取决于个人观点和价值取向,有些人则可能更倾向于保持中立,持有独立于主流派系或意见的看法和立场,不选边站,这也是一种选择的自由,但事实上,无论是职场还是政坛,不站边的人就算再圆滑,要面对的现实就是谁都没有把他当成自己人看待,面对任何麻烦的时候就会变得孤立无援。
选边站与否其实也没有对或错,而如果能够洞悉背后的动机,则可以让我们去评估选边站与否背后是真情还是假意。如果一个人选边站只是为了个人利益、想要在站对边的情况下获取利益、取得升迁的机会,站边选择没有特定原则或价值信仰,这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机会主义的体现,这种人往往在事情处理上缺乏一贯性,不值得被信任。
也有一些人选边站只是为了求存,他们不想被孤立,或妨碍人情压力,因为社会里隐藏著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期望,当局者只能选择符合这些人的主流观点的立场,以维护这些人际关系和社会期待,缺乏了个人意志的价值追求。
当然,选边站也是可以有坚持原则和价值观的情况,这体现在一系列稳定、一致的立场和手段,考虑的是更远大的群体利益,或是更广泛的长远考量,但放诸现实社会,这种原则标准大多时候也只能局限于理论,大多数人特别是政治人物,说一套做一套的大有人在,他们是适时变通还是见风使舵,取决于他们如何诠释,以及人民怎样解读。
现实政治中我们看到很多被要求选边站的现象,比如说以巴冲突,这个交织著宗教、文化、历史、地缘政治冲突于一身的问题,虽然我国长期都是持挺巴勒斯坦的立场,却依然可以掀起各种风波,连是否杯葛麦当劳都突然变成了选边站的政治表态,实在有过于偏激之嫌。
颠覆认知印象
此外,政党政治也一样,这些年的政治恶斗令到政党联盟之间的关系都乱了套,颠覆了群众传统的认知印象,有人选对边后可以继续高官厚禄,控状被撤;有人不选边站后面对了严重刑罚;也有人站在一边却支持另外一边,说是为了选区拨款,这无疑是把我国的政治伦理底线不断往下拉的现象。
我们可以理解选边站与否涉及复杂的战略和政治计算,成功的政治操作也需要在灵活性和原则性之间游走,并找到平衡,只愿从政者们更多的考虑到更深远的国家利益和福祉,避免更激烈的分化和对立,更要避免缺乏诚信的墙头草行为,成为人民最坏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