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国家独立以来,笼统而言,马来西亚非土著社会的政治主张是:马来西亚是一个共享政权的多元民族国家,而马来人的主流政治主张则是:马来西亚是一个马来穆斯林主导的国家。
在之后数十年的政治发展里,因为人口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国家以马来穆斯林主导的政治主张日益强势,马来主权成为主流论述,对此非穆斯林社会则在历史的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来应对,分别是“对抗”与“合作”。
所谓地“对抗”模式,就是反对马来主权,强调各族平权平等,以前的劳工党、民主行动党就是当中代表;而“合作”模式,则是选择与马来民族主义政党合作,采用协商手段处理马来政治诉求,例子就是马华公会和民政党。
然而,“对抗”模式在2008年之后不复存在,行动党和公正党转向“合作”模式,开启了近四届大选分别与拥有强烈马来/穆斯林政治主张的伊斯兰党、土团党、乃至巫统的合作。非土著社会在“对抗”型政党的缺席之下,行动党和希盟全盘接收了多年累积下来的“对抗”模式的支持选票,而非土著社会的“对抗”模式,算是已经正式退下历史舞台。
目前我国两个主要政治势力,都有著抱持马来/穆斯林政治议程的政党,也有著寻求“合作”模式的其他政党,结构本质上是相近的,这令到非土著社会的投票考量和政治选择,从以前的对抗马来主权和协商政治之间的选择,演变成今天只能对比哪一个阵营的合作模式妥协得更少,从这个层面看来,无疑是平权多元政治的节节败退。
虽然2022年全国大选后的团结政府并不是以巫统为尊,但因为首相安华对于选票上显示马来支持力量不足,一直倍感压力,所以在战略处理上,选择把赢取马来选票的重任,交托给国阵的巫统去负责,让巫统俨然成为了团结政府里的 “马来选票担当” 。
对抗势力消退
6州选举成绩显示巫统在多个马来腹地州属和选区崩盘,吸票能力已经大幅减退,希盟为了扶持巫统重新赢得马来票,在非土著政治诉求上保持克制和低调,这种对应方式像极了以前希盟所极尽批判的国阵模式,完美复制,也相当讽刺。
多年来,非土著社会的权益在朝野对抗与合作的拉扯中保存,进有时,退也有时,如今对抗势力消退,团结政府与国盟持续作马来选票竞赛,如果非马来人政党只能在妥协多少的程度上斟酌,前景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