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州前首席部长林冠英在一项活动的演说中以支持绿潮犹如引清兵入关,形同吴三桂是汉奸的行为。这样的说法马上引起的广大民众不同的反应,但从民主制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说辞其实与敦马最近各种种族言论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别,都是希望透过某种话术来绑架群众。
在华人社会中,大家很习惯以汉奸来标签那些不顾大局福祉的人士,在这个脉络下,但凡被认为是没有顾及华人大局的人都会被大家归类为汉奸,但这种过于简化且暴力的标签并没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前进,反而是加深了彼此的误会和矛盾,甚至很多时候是分裂的主因。
为什么华人不能够支持国盟?如果他经过深思熟虑,有明确的理由和考量,那政治上的选择是他个人的权力,别人没有任何立场批评和干涉不是吗?如果简单暴力的用汉奸来标签这些人,而不去弄清楚他们为何不支持团结政府的候选人,那就无助于了解根本的原因,最后往往沦为不是我们有问题,是选民的错,结果就是永远在检讨别人而无法解决问题。
同样地道理也可以用在其他的课题上,比如华文教育、华社发展,甚至是中国、香港和台湾关系的讨论上。在众多的议题讨论中,只要触碰到所谓的“敏感课题”或是“大局”,就会沦为互相贴标签、谩骂和羞辱,能够好好聆听对方的立场和沟通的始终都是少数,仿佛大家从来都没有要沟通,只想要别人认同自己的想法和立场而已。
在公共议题上的讨论,答案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答案背后的思考脉络,只有弄清楚其中的脉络,答案才有意义。举例来说,林冠英在2018年被委任为财政部部长时,他就曾说自己不以华人自居,而是把自己视为马来西亚人来回复香港凤凰卫视记者的提问,当时在整个舆论上也炸了锅,至今仍有不少人因为他当时的说法而谴责他是华人的叛徒。
良性沟通
如果熟悉2018年首次政党论题的时空背景和整个社会氛围,就能够理解林冠英的回应堪称完美,然而很多人并不考虑这些复杂的脉络,而是立场先行,直接贴标签谩骂,最终只剩下口水和污蔑,不再有良性沟通互动。
今天大家都可以透过网网成为意见领袖,只是绝大部分的人都想要别人听自己的,却从未想过要去聆听别人的想法,如此的社会氛围并不利于沟通,更别说相互谅解和体谅。如果要让这个社会更加友善,那就从聆听开始,而不是急于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