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民粹遇上种族,只会深化不同种族之间的误解和藩篱,也让彼此继续活在同温层里,各走极端。这正是目前切切实实发生在我们周遭的事,就算没有不再被殖民,但我们依然人以群分而被分而治之。
当一名巫裔政治领袖引用君士坦丁堡战役,来鼓动其支持者们时,只会让其支持者被鼓噪,也让其他的友族望而生畏。同样的,当一名华裔政治领袖引用引青兵入关的比喻,来鼓动其支持者时,亦会让其支持者被鼓噪,让其他友族渐行渐远。
尽管1453年发生君士坦丁堡战役和明朝末年的引清兵入关之年代、背景和出处都不同,但都是巫裔和华裔各自挺熟悉的典故。也因此,这些领袖们用著各自基本盘所熟悉的典故来比喻,也更容易引起支持者们的共鸣。难道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尤其是在这一个资讯容易流通但却更碎片化、画面容易被截取却更易被断章取义、言辞容易被翻译却更容易以偏概全的年代里,民粹犹如一把双面刃,虽能赢得更多同温层的共鸣,却也让人民跟著愈走偏锋极端。
换言之,这些领袖虽然都有其他政党当盟友,但他们的这种比喻和做法,在稳固其政党基本盘的同时,却也置其盟党于险峻之地,难以捞取友族的支持。这就是原有很大差异的民粹主义和种族主义相遇的利与弊。
就正如2022年全国大选中,当一些华裔政客/助选员在政治讲座爆粗口/拿种族议题捞取华裔选票时,这些片段已被翻译为马来文,在友族的社交媒体/群组流传,进而成为政敌的武器。
民粹主义(Populism)原是为了维护社会底层平民的价值和切身利益,主张依靠平民进行对抗贵族和精英掌控的不公平社会,达到让平民参与改革社会作出贡献。惟,当民粹遇上种族时,虽能更有效的控制和操纵各自族群的支持,但却是在撕裂跨族间的和睦与信任。
行为反映修养
我曾在2022年11月23日刊登的《民主,前进或后退》提到,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政治人物或人民都需学习针对政策与政见针砭时弊,而不是以粗口、谩骂或揶揄等方式来羞辱我们反感的政治人物或其支持者。
行为反映修养,理智反映文明。一个国家的民主进程,并不是单靠政治人物或领袖去推进而已,每一个人民都非常重要,而我们人民推进民主的责任也并不只是投票而已。
也因此,当领袖在鼓噪支持者时,与其鼓掌拍和,倒不如先静下来思考。我们并不需要民粹主义、种族主义或者这两者的结合,更不需要耍嘴皮的辩论高手,因为唯有良好的政策和政纲才能带领国家和人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