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们在人生规划讨论中,提及“第三人生”这个字眼。从网上科普得知,这是爱尔兰成人教育学家凯利博士(Dr.Edward Kelly ) ,于公元两千年初期是首先提出“第三人生 Third Act ”概念之人。他主张人若可以活得更久之后,就该在不太漫长的熟龄岁月中,积极开创出自己的“第三人生”。唯有如此提前准备,我们才能顺利进入,可能是大多数乐龄者的快乐人生旅途最后阶段。
凯利博士把整个人生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人生 First Act,指的是在25岁之前,我们学习与成长的阶段
第二人生 Second Act,则指25后、55岁之前,职场生涯、为立业成家奔波及为老后储蓄与生活规划之阶段
第三人生 Third Act,是指55-80+岁(或往生)的这个阶段,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发展,制造出第二次新生涯的机会,好好善终。
就个人而言,我在2008年、年届50的时候,由于对数十年来职场上工作严峻挑战与复杂无理的人事纠纷感觉疲惫了,毅然于公积金条规允许下,选择了提早退休并取出了部分储蓄,从高科技工作,180度“不务正业”转型从事文化艺术、与自己数十年经验截然不同的工作,成立了自己兴趣的书法与沉香工作坊,制造了属于自己的工作空间。这是我以个人兴趣,在人生最后阶段保留了一点时间给自己,去做所喜欢之事。当时,我并不知晓,何谓“第三人生”的说法,也从没听说过这理念,就大胆走上提早退休之路。但应该严格地说,是提早退休、毫无压力的去做自己喜欢做之事。
就这样,跌跌撞撞的我走过了十多年,与之前的职场生活,同样经历过各种酸甜苦辣的工作努力,朝自己的兴趣前进。间中两者最大的差异,就是这些年来,我并非过得如之前职场上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而是尝尽了“粒粒皆辛苦”之后,看到农夫般的安慰、丰硕收成之喜悦,快乐与惬意。
以阶段性任务来区分,我们求学与成长阶段的第一人生,是只要自我要求做好本位工作把书念好、学会做人不负长辈们的期盼即可;而求职工作阶段的第二人生,则是开始离开学校进入职场的阶段;而从职场退下(下岗或退休)后,开始要面对的,就是第三人生了。我们在第一人生的阶段,属懵懵懂懂摸索著未来方向;到了第二人生,则战战兢兢为取得工作上好表现、追求头衔或财富而努力奋斗,也常为了满足旁人的眼光与期待而活。唯有在离开职场后的第三人生,我们始变得成熟、有了生活智慧找到真正的自己,并充分了解到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这时候,我们才算是有机会为自己而活,做回属于真正的我。
前面第一与第二人生,过程之中我们没太多的生活选择,甚至有点无奈感。虽有梦想但苦于无法放胆去做,被现实与他人的期盼所捆绑。但到了第三人生,由于前两个人生中,我们努力奋斗打好基础,此时肩负之大任已释,可把自己健康照顾好,进而遵循孔子所说“从心所欲不逾矩”,只要正当,与道德规矩相符者,何事不可为之?凡事若能不超逾规矩底线而随心去做,则是我们在第三人生中,安康,率性之外,最大的本钱。
到了第三人生进入退休行列,我们已不需为对退休后的工作形态,刻意去作调整,也毋需去改变个人生活心态,顺其自然不要有压力就好。只要活得开心、不给自己无谓的心理施压,这就是快乐度过第三人生的要领。给予自己生活的赋权(赋以权力,Empowerment),我们的晚年,才能活得自在、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