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州议会还未解散前,国盟和希盟双方已在摩拳擦掌。国盟和希盟在议会解散前各持有三州政权,算是平分秋色。只是,看起来国盟信心满满,除了自信可继续在吉兰丹、登嘉楼和吉打继续掌权外,还放话要攻下槟城、雪兰莪及森美兰三州政权。
希盟这边恰恰相反,虽然在既有有三个执政州属胜面较大,但也不敢夸大本身的胜算。反之,很可能会在投票前打起告急牌,激起支持者的危机感,召唤支持者回乡投票。
从过往的选举情况来看,伊党在都会区的支持者很踊跃的回东海岸和北马投票。这点不得不肯定伊党在动员基层回乡投票的能耐。反观希盟和国阵,在第15届大选动员基层的力度明显不如国盟。
当然,国阵在重返中央分享执政权之后,6州选举恰好可检验过去的竞选机器是否仍然灵验。而希盟也因为贵为执政党,打起选战握有局部的主动权。但若希盟和国阵的支持者对双方的结盟缺乏认同感,面对国盟的攻势就会处于劣势。如此一来吉打就变得难打,丹登也会跟著碰钉子。
当然,这或许也是希盟和国盟预料中之事,因而把精力放雪兰莪、槟城和森美兰三州,力保议会解散前的原有席位不失,尤其在第15届大选被国盟攻克的国会选区旗下的州议席,更需加大力度投入选战,从候选人的委派到选战布局均不能掉以轻心。
第15届大选异军突起后,国盟在6州选举打的是信心牌,但过度自信让对手顺势操作,利用告急牌催票,尤其在势均力敌的选区在关键时刻的选情出现反转。伊党过去经常习惯性的患有大头症。只要在选举取得不错的成绩后,领袖公开的言论经常都超乎一般人的想像。
吉打攻防战
举例而言,伊党曾在1999年拿下登嘉楼州政权,并由哈迪阿旺出任州务大臣。但在2004年大选兵败如山倒,在32席中仅获得4席。1999年全国大选赢得席位为27国98州,但在2004年仅剩7国31州,差一点连吉兰丹都拱手让人。
在华裔选民占举足轻重的马来选区谁在动员基层进行催票的能力占上风,谁的胜望就会提高。国盟看似胸有成竹,希盟和国阵则严阵以待。吉打州绿潮与反绿潮的攻防战,是6州选举的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