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1世纪,教学模式从以前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整体教学环境的转变,促使教师成为学习的辅助或促进者。这类学习强调师生互动及学生的自主学习。
评量学生的方法,也从传统的纸笔测试,迈向多元的评量方式。评量的主旨在于测量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效间的差距。而评量的方式能决定学习的成果,就比如形成性评量就在学习过程中反映阶段性的学习成效,教师与学生借此改进彼此的教与学。
随著数码媒体的兴起,同侪互评成为评量的一种,在网络慕课(MOOC)中被广泛应用。这类评量让有相同学习背景的同侪,对彼此的作业,以贴近彼此的语言,相互评量。
在评量同侪的作业时,同时也反思自身的作业,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同侪评量在互联网上能充分进行,因为有数码学习平台支援。我在几年前上过的几门慕课,比如台大的史记,科罗拉多大学的肠道菌群课,都应用了同侪互评,过程甚是有趣,因为在学习的同时,也身兼评阅其他同学作业的任务。
若要在实体课实践这类评量也无不可,只是过程需要细致的协调。我在实体课堂中把小部分作业评分交给同学们之间互评。教师可在课堂的萤幕放上标准答案,供同学们进行打分的参考。若有不同于标准答案的疑问,则可提出来。如此操作,同学们学习到老师们的打分标准以什么条件作为依归。在总结性评量时,同学们心中就有把尺,知道如何回答取分。
除此以外,同学在做课堂呈现时,老师也可给与量规,让观看的同学为呈现的同学打分,并写上评语,促进彼此的学习。
同侪互评
若学校有数码媒体的平台,则可落实电子化作业互评。同侪作业的内容,评分标准及作业评分均由任课老师负责。然后随机分派作业给每位学习者,同学在互评时,并不知道自己所评分的对象(佚名评量)。操作的原则是同侪互评的标准应该事先订制。互评运作的方式应让所有参与互评的学生熟悉运用。
另外一个运用同侪间互相学习的教学法是同侪教学。提倡者是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Eric Mazur)博士。其起源是埃里克博士发现他沿用多年的教学法无法让学生明白他的教学,让他气馁。随后他发现明白他教学的学生只花了几分钟就让疑惑者豁然开解。自此以后,他就逐渐开发出同侪教学法。
其课堂进行时,先由教师抛出问题,以测试学生的课前所拥有的知识。这些问题能引起兴趣,或预测一个实验的结果,或刺激思考。课堂进行时,教师抛出题目,即时验收。题目可以包含布鲁姆(Bloom)的六个层次,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及创造。若多数学生无法答对,就让他们互相讨论,然后再集体回答问题。课堂总结再以问题测试学生,看他们获得了课题的整体概念与否。
总而言之,新时代的教学中心逐渐以学生为主体。往后的教学法可再创新,终究是围绕在同侪共济的理念。
(本专栏由董总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