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写过一句话:“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这一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政治的本质和运作方式,虽然以相对和平的手段竞争来获得权力,但战争始终是残酷的,所以选举也被称为选战。
既然是一场战争,就一定会涉及至少两方或更多的势力,相互竞争,理想而言,政治上的竞争可以通过健康的政策辩论和理念实践来争取支持,但现实世界的斗争却没有这么单纯,而是更加阴暗和惨烈,为了令政敌成为一个明确的对比对象,从政者会无所不用其极地攻击对手,甚至妖魔化他们的政敌,因为这种拉低对手形象的手段将有助于抬高自己的形象和吸引支持者。
政治上,确立敌人的“坏人”形象是常见的,这个坏的形象可以是一个政党、一个意识形态、或是特定的政治人物,因为当这个“坏人”对手确立后,就会产生团结和凝聚的作用,站在对立面的政治参与者就会形成一种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这种形式的团结也会激发大家的热情,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一起推倒坏人。
此外,这个被锁定地“坏人”对手在政治上还扮演著一种分散注意力和转移焦点的角色,通过对政敌的各种负面宣传,把社会上的注意力集中在“坏人”的身上,进行批判,另一方则可以转移公众对自身的不满与批评等焦点,进而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然而,这种过分强调政敌的“坏”的竞争方式却容易造成社会上敌我对立的思维模式,这种对立可能会削弱彼此未来政治合作的空间和机会,或令到一些牵涉大部分人共同利益的重要课题被忽视,或掉入不必要的对抗。
再者,妖魔化对手也可能引发偏见和仇恨,造成社会分裂,造成冲突对抗的风险,偏见比无知更可怕,一旦偏见形成了,它可能会导致歧视和排斥的现象,这种偏见形成信念,就会对不符合信念的事物产生抗拒和扭曲,作出主观和情绪化的判断和行为。
种族激化
在我国的政治里,土著和非土著社会在政治认知上不尽相同,而且政治倾向分化有种族激化的迹象,各种族的大多数分别倾向于支持不同的阵营,或对敌对阵营有著刻板的政治印象,这正是多年来政党间互相妖魔化和不负责任的后果。
对政治人物来说,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到了政敌要合作或盟友要决裂的时候,就会想尽办法为自己的政治利益自圆其说,毫不羞愧,但已经深深烙印在人民脑海里的各种偏见信念,还有那社会里的处处裂痕,却不见得能够短时间内被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