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第15届全国大选的投票率达73.89%低于第14届的 82.32%,但由于多了18岁以上的新选民,选民人数比上届更多。投票时段随著不同地区最迟在傍晚6点结束。然而,根据选举委员会主席在午夜的媒体汇报显示,没有任何一个政党在本届大选中的219个国会议席中,取得过半或简单多数议席。换句话说,我国出现首个悬峙议会(hung parliament)。
正如我在大选前的文章《红色浪潮不会出现?》所提及马来西亚政治更趋成熟,各政党将延续联合政府的合作模式。这也使希盟选情未如各项民调预期般掀起红潮,凭一己之力执政中央。
其实,选举成绩与民调背离在全世界是一种常态,屡见不鲜。须知,民调机构可能出现倾向性的主观因素,无法反映真实民情。换言之,民调可能只是发挥短暂功效为政党虚张声势,让选民对特定阵营信心大增。客观因素则是存在偏差值,使选民倾向无从得知。举例而言,有的选民在受访时不愿公开透露真实倾向,可被归纳为沉默选民(silent voter)。另一边厢,如果民调是通过网络抽样调查,不谙科技的老人或没有读写能力的群体的投票动向则无从得知。
《红色浪潮不会出现?》分析选民心理出现的现状偏差(status quo bias)是红潮难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希盟打著建立将槟城、霹雳、雪兰莪和森美兰4州打造成“希望走廊”及安华是首相人选的旗号把火力集中在霹雳州。惟选举结果与民调发出不同的讯号。虽然大多数选民倾向于拒绝受到贪腐指控缠绕的国阵,然而只是把票从一方转至其替代阵营的国盟。
以公务员居多的国阵堡垒布城可以看到明显的趋势,布城落入国盟手中。毕竟,国盟有在州和联邦政府丰富执政经验的第8任首相慕尤丁坐镇。值得一提的是,他也在近3届大选分别以国阵、希盟和国盟不同旗帜蝉联巴莪国席。本届大选,他也以超过1万张的多数票胜出,足见他在其政治大本营游刃有馀。
尽管安华攻下打扪国席,但是以3736张多数票或39%的得票率而言,这是一场苦战。
身为希盟首相人选及以希盟最高统帅之势“御驾亲征”的安华并无绝对优势。另外,再看同时进行的霹雳州州选成绩,在主帅亲征的气势下并无突破之馀,所获得的席位也比上一届略少,使得希盟也未能如愿独揽州政权。除此之外,由“烈火莫熄”公主努鲁依莎守土及被视为安华“老巢”的峇东埔时隔44年后被国盟旗下的伊斯兰党夺下则是希盟的一大警讯。
年轻选民海啸是国盟拿下该国席的关键因素。再深一层探讨,当地选民也杜绝首相人选的直系亲属转向支持新人,对安华无疑是另一大打击。除了公正党副主席努鲁依莎守土失败,公正党总秘书赛夫丁纳苏迪安也失守居林万拉峇鲁,使即将进行补选及与其毗邻的巴东色海的选情更添不确定因素。
以总体成绩来看,以所赢得的国席计算,民主行动党崛起成为希盟最大成员党;国盟的最大成员党是伊斯兰党。以人口分布和投票的取向可以见得的是城镇选民倾向希盟;乡区选民更倾向于与国阵斗争方向相仿的国盟。
民主行动党斩获大多数华人选区,却可能导致非马来人在野,友族同胞在朝壁垒分明的残酷局面。本届选举最重要的讯号是人民对贪腐深恶痛绝。但是,人民也对“仇恨政治”和恋践权位的政治人物表示反感,受选者需要以明确政纲服务人民而非靠炒作敌对阵营的丑闻捞取“政治资本”,毕竟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会因为你是首相人选就对你有特别的偏好。任何胜选者若非励精图治,规行矩步地深耕选区,将会难以再次受到人民的委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