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1969年大选朝野势力差异不大,选举成绩竞争激烈,但在513事件爆发后,成了朝野实力的分水岭。原来的在野党大部份收编入由联盟改组后的国阵。此后,1974年至1990年前的历届大选是没看头的。在野党由于势单力薄, 提名时有不少选区让国阵候选人不劳而获,行动党只能在以华裔选民超过6成以上的城市选区才有胜望,并且还得看反风才有所作为。
从1969至1986年的历届大选中,可发现华裔选民呈现出钟摆论的投票趋势,致使以华裔党员为基础的行动党,在1969年、1978年和1986年横扫华裔选民超过6成的城市选区,分别拿下13席、16席和24席。
其中1986年行动党席位的激增来自沙巴州由1席变4席的新斩获。反之,1974年、1982年则面临惨败的局面,尤其1982年行动党在西马只输剩9席,连雪州的八打灵再也、白沙罗和蒲种,森州的芙蓉和槟岛的丹绒、以及霹雳近打谷多个华人区均全面倒下。
直至1990年,因巫统分裂催生的四六精神党分别与伊党组织了伊斯兰团结阵线,与行动党则组成了人民力量阵线,后来再加上沙巴团结党、哈民党和伊阵等形成了反对阵线(反阵)。这是自我国独立以来在野党首次出现联合阵线,打造了两线制的雏形。
选举结果出炉时,在野联盟大热倒灶,在国会否决国阵三份之二优势还差7席才能达成。行动党获得席位均是华裔选民占六成的城市选区, 但在芙蓉区以77票落败。林吉祥雄心勃勃的要夺下槟州政权,在33州席中只拿下14席,寄以厚望派上阿末诺、卡巴星和魏福星强攻的三个州席均告负。行动党欲拿下槟州政权的计划功亏一篑, 在当地的势力也就此走下坡。
1995年,人民阵线虽然延续1990年大选的合作方式,但气势已消褪,整个在野联盟大败,行动党在槟城输剩1席,并且多数票只有55张。东姑拉沙里在选后不久即解四六精神党重回巫统。
1999大选,因安华被逐出巫统,其支持者成立了公正党,并且与伊党、人民党及行动党组成替代阵线,在国州议席以一对一和国阵对垒,正式步入两线制的时代。
行动党因与伊党正式结盟,遭巫统和马华两头进击,一方面在马来社会发出行动党和伊党合作是在摧毁伊斯兰, 另一方面在华人社会散播行动党认同了伊党建立伊斯兰国的目标,对华人社会不利局面。面对巫统和马华的双面夹击,行动党却无力反击。
马来反风
1999年大选,当马来社会掀起强劲反风时,华社却选择了国阵。结果,伊党势力大涨,除了继续在吉兰丹执政之外,还拿下登嘉楼政权,在全国拿下27国98州的空前好成绩,行动党不仅经历史无前例的挫败,林吉祥、卡巴星也双双在升旗山和日落洞落败。
1999年的大选虽然行动党落败,但能够抗衡巫统的马来在野势力崛起了,挑战巫统一党独大的政治势力出现,启动了我国政治版块移动的机关。
2004年,阿都拉藉著个人美好形象及新首相效应,结果以狂风扫落叶之姿夺下超过九成的国会议席。但是,因为阿都拉的软弱导致国阵政府改革无力,人民高度的期待换来的却是极度失望,结果激起了308大选的政治大海啸,然后持续到505、509大选对改朝换代的渴望有增无减。
经历了1999、2004、2008及2013等几届大选的磨合,在野联盟之间的合作已愈来愈有默契。即便出现个别政党的离心(如伊党的分裂与出走),或者个别成员党内部有人叛党出走(如阿兹敏背叛公正党), 可发现希盟很快的站稳脚步。即使面对其他联盟的挑战, 例如国盟、砂盟等,希盟也很好的诠释了本身是一个有执政能力的替代阵营。
无可否认,223喜来登政变冲击了追求与爱护民主自由的大马人对政治改革期待,但至少大家可以看到,年青选民不再吃过去一党独大时期惯用的恐吓政治那一套。而新科技的发明,排山倒海而来的社交媒体平台,让人民能够快速掌握到讯息。朝野政治力量各自整合本身的盟友,理念相近的会走得更远,貌合神离的经不起考验,趋炎附势者很快的原形毕露,有了民意做监督,嚣张跋扈者逐渐也要收敛脾性。
尽管希盟赢得的509大选政权半途被劫走,但至少已让人民看到,巫统独揽大权的时代结束并不会造成社会的动荡,证明没有任何一个霸权永远可屹立不倒。再者,在野党促成反跳槽法,为未来的政治稳定做好铺垫,人民政治意识的提高推动国家朝正确方向走。
没有任何一个政党或联盟是完美的,生为大马人理应为国家政治发展尽一份责任,莫再为政权被偷走感到难过,因为时间已经回不来。不要为没有到来的明天感到悲观,因为你的悲观没有任何意义。你能做好的一件事就是活在当下。这叫做不念过往,不惧将来,不负当下。11月19日请履行你投票的责任,为你和你的子孙,选择一个能够把国家治理得更好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