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内心的评价和想法,到底如何,从他们为儿女安排的教育选择,自可参破。怎么说,因为爱子心切,家长所行,必然是把下一代的前程摆在第一位,希望他们可以走出另一条专属自己的新路。
吊诡的是,上一代人本身的教育背景,显然和选择没有必然关系。李光耀在《李光耀: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新加坡:SPH;2011)曾经调侃此事:“撰写社论的李星可送五个儿子到澳洲受教育,我的子女全在新加坡接受华文教育。”(页50)
说是华文教育,其实后来也未必然了。李光耀的华文老师周清海教授,“到了高中,(周清海)他的孩子一个接一个都不看华文报了”。(页65)这位1967年南洋大学中文系第一名的周教授自辩:“我的三个孩子到了初级学院,就再没有时间接触华文了。”
虽然这样,周教授记得20年前,他到学校接送女儿,“遇见了当中学校长的南大同学。他用英语和走在前面的女儿说话”。周教授因此深感错愕,问他:女儿不会说华语吗?回答是:我们家里都说英语。(页284)
无论如何,这个小岛的教育设计仍然广受欢迎。据知这里早有名校特别开班新加坡课程。此外,亦有家庭把家里稚龄小孩送到对岸。李红莲编著《深水静流》(黑风洞:大将;2022)笔记就有这段:
“1980年代初,新加坡推行精英教育改革,本著望子成龙之心,(李深静)夫妇俩决定将长子耀祖送到新加坡升读中学,是家中最早离家独立的孩子,弟妹也陆续追随哥哥出国,玉慧更是不满10岁,就到新加坡升学。”(页262)
中小学这般,报读大学亦不例外。家徒四壁,若非奖学金,想要深造,只能留在本地大专院校。反之,家境富有,飘洋过海当然没有顾虑。马华总会长魏家祥令千金远到伦敦国王学院修读历史,毕竟为何;可是,关你屁事,何必操心?
为人父母嘛,总是这样。《李霖泰传记》(吉隆坡:ITS;2022)透露,李的长子显龙,当年留学专修会计系,“原想留在英国念硕士和博士”(页125),次子显明是伦敦经济学院毕业生,身在当地保险公司任职精算师。(页59)人各有志,自诩“族英”的沈慕羽公子,也有读英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