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和战争, 造成一些物质的生产活动和运输受到影响, 导致供需失衡。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不变,一旦供给减少就会推高价格。但最近这一波的涨价潮的涨幅惊人,而消费者即便怨声载道也无可奈何。
最讽刺的是,商家以汽油、面粉和食用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上升来做为调涨售价的理由。但从过往的历史来看, 即使大宗商品的价格回落,民生必需品的价格也不会回调。仿佛会上不会下成了民生必需品零售价的铁律。
其实, 所谓的生活必需品,也要看消费者如何去定义。当无能政府对物价控制自废武功之后,老百姓其实可以调整对生活物资与服务的效用评度,透过集体力量去改变市场供需状况 让不合理的物价回归正常。
我们这里谈到的集体力量,是指消费者消费意识的醒觉,让某些物品透过购买数量或消费频率的改变,致使无良商家的谋利行为不能得逞。举例而言,一杯咖啡在这波涨价声中暴涨到3令吉50仙,消费者的脑袋要保持清醒,思考一下一杯咖啡杯值得支付这样的价钱吗?
有人说,上咖啡店、熟食档点餐,不叫杯水怎么行?理性思考,咖啡是饮料,但饮料有无数选择。白开水、中国茶等价格不及咖啡冰三份之一的饮品理应是最佳的替代选项。如果是杂饭档可能还有免费的大锅汤任取,饮料在这个时候甚至完全可以免除在消费的范围之内。由于冲泡饮料是熟食档业者的重要利润来源,倘若消费者都变得精明起来,必定给业者带来冲击。
再举个例子,一份普通的云吞面涨致8令吉, 若要打包回家,份量仅够一个人食用。如果家中有两个人,要增加面的份量其实不必购买两份,只需在购买时把规格改为“加大”即可。因区区加大的钱只需再加一令吉,但份量却可供两个人享用。对业者而言,如果每个消费者都建立起这种消费行为,只会增加他们的劳务,在获利上并没有太显著的好处。
调整个人消费
对消费者而言少了咖啡对用餐的效用可能会降低,加大的云吞面只是面的增加,其他配料则维持不变。但在时局艰难的处境下,调整个人对消费或服务的满意度,是对抗不合理涨价潮的必要手段。也唯有这样,才可能抑制市场上混水摸鱼的涨价行为。
对抗通膨和百物飙涨潮,锱铢必较是理性的消费行为。政府无能,老百姓只能自救。逆来顺受,只会继续任人宰割。对不合理的涨价行为无感,其实就是放纵恶小而为之的怠慢行为。不尝试付诸行动,怎能看到社会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