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讨论是课堂中常见,也极受推崇的教学手段,一谈到以学生为主体,大家总不忘使用讨论形式。步入强调培养6C (Creativity创意、Communication沟通、Collaboration协作、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 Character 品格和Citizenship公民意识)人才,追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21世纪,分组讨论更成为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活动。
这一点可从各校所创建的21世纪课室(Bilik darjah abad ke-21)看出。当中最为明显的是座椅排列形式,已不再像过去那样,采用集体面向黑板,成行成列,分开而坐,改用以小组为单位,以及可根据教学需要,自由、灵活组合的形式。条件具足的,还可根据不同功能,划分出供展示成果、集体讨论以及个人活动、思考的区域。
据知,打造21世纪课室所费不菲,动辄数万令吉,但比起软体建设,硬体设施的创建与改变还是比较容易在短期内达至,以及更快速被看见,因而总是最先成为教育改革的目标与焦点,即形式先行。只是,一旦软体设施无法迎头赶上,教学理念、方法,以及学习文化不能产生相应的变化,只能沦为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的展示馆。
分组只是形式,讨论才是重点,单靠改变桌椅排列形式,改变课室布局,并无法让学生自动学会讨论,展开有意义的学习。因为讨论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能力,会说话不表示能“对话”,你一言我一语的,各说各话,没有交集,也不叫讨论。
讨论是双向的话语交流活动,除了要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还得善于倾听、理解别人说的话,给予适当的回应,同时具备独立思考、思辨的能力,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也能接受不同的意见。这样的能力需要训练与学习,经由实践来养成。
课堂中的讨论并不是放任自流,需要教师有意识的介入,有计划的引导,不仅安排分组,更得关注讨论过程,缺乏针对性的策略与具体的方法指导,很容易让讨论流于形式化,交流表面化,出现“假讨论”现象。
从两人一组开始
组织讨论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适当的教学干预。例如当学生还未建立足够的信心,不习惯面对群众发言时,可先使用“思考—成对—分享”(Think-Pair-Share)方式,让讨论从两人一组开始,即先与身边的伙伴分享,壮胆后再一起结伴面向大组发表意见。
面对有人滔滔不绝,有人则不发一言的问题时,则可使用“发言筹码“(Talking Chips),借助所派发的筹码驱动学生轮流发言,让每个学生都有开口说话的机会。这比单靠口头激励学生“不用怕”,“要勇敢发言”更有帮助。另外,宽松、自由,相互信任,允许犯错,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也会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更愿意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讨论,不仅是课堂教学手段,不单是为了解决课堂里的学习难题,也是实现民主社会,培养有能力针对公共事务展开理性讨论的国民,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纠纷的重要途径。这样的能力需从小培养,由课堂讨论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