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州选后,并没有为政局带来稳定;反而是让各政党和各阵营矛盾与分歧进一步浮现台面,随之而来的则是,会否将第15届大选提早进行。
马六甲选举是一场期中考试,检视各政党的政治版图;从喜来登行动后,政党合作模式不断的分裂与重组,但是这些举动是否有影响支持者的政党认同,是扩散或衰退,或许可以从马六甲选举中一探究竟。
被视为甲州选举大输家的希盟,在选后除了面对要安华负责辞职声浪之外,也出现是否继续用希盟标志竞选的议论。如行动党组织秘书陆兆福就提出在下届大选应该要检讨是否还需要用共同旗子上阵,甚至主张应该以自家标志上阵,而公正党方面则有人主张应用回蓝眼标志。这也表明,希盟成员对于统一标志上阵有很大焦虑。
在面对未来无可预测的情况之下,为了政党自身利益,或许用自身标志上阵是一种选择。但,这是否也意味著,在一些谈不妥的选区,会出现同盟政党一起上阵竞选的情况?砂拉越州选或许可做为一个参考指标。
通过此次选举,国阵掌握甲州2/3议席,成功摆脱政治版图被土团党瓜分;也让各政党知道巫统势力不会因为土团党而消失,反而是有一定的基本盘。从席位上观察的确如此,但是从数据上而言,巫统支持率并没有多大增长。而土团党则是接纳部分希盟的支持者。
突破同温层
这也就是说,如果国阵需要在下届大选赢得更多席位,与土团党合作是势在必行,但要如何合作就成为两党之间一直谈不拢的事情。
因此,大马政局动荡没有随甲州选举而落幕,反而是引发更多的党内和联盟之间斗争。从政党之间的博弈到党内的权斗一一浮出。
这问题最大的关键,在于喜来登事件后,各政党依然是用过去的模式看待当下政局。在面对新常态之下,朝野政党需要提出新的合作及竞选模式,以带领民众摆脱旧政治框框。
甲州选举的结果也提供各政党一个启示与反省机会,要如何去突破同温层,在稳固支持者的政党认同之际,也让影响力不断的扩散,譬如在艰困选区如何进行耕耘以及服务,去突破目前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