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党登嘉楼州务大臣在民政党的安排之下,在农历新年期间与华文媒体面对面交流,试图消减中文媒体对于伊党的疑虑。先不讨论伊党此举动是否是为了安抚华社的表演,还是伊党为了配合民政党的特别安排,与中文媒体交流,试图在中文媒体上得到更多的话语权。
要关注的问题是,我们对于“伊斯兰党”或是“伊斯兰文化”的认识多深?随著中文媒体刊登联访的新闻后,网友开始嘲讽伊党,甚至去丑化伊党。核心问题就来了,民众是否有认真阅读新闻的报导,去了解伊党领袖提出的质疑,如何解答及回应华社所关注的课题。
过去的政党政治中,政治领袖不断的标签其他政党的刻版印象,甚至会利用种族以及宗教的论述去排他性,让民众对于不同的政党有不同的刻版印象,例如:伊党以伊斯兰教义为主,巫统以马来主义为主等等。也就因为政治领袖的标签让许多华裔没有办法好好的认识其他族群的文化,这不仅仅是在政党文化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没有办法用共同语言参与他族群生活。
这就导致虽然我们活在马来西亚,但是日常生活却是自我族群的生活圈子。当然我们也曾发生过华裔政党帮伊党背书,甚至唱出“月亮代表我的心”,会发生这个情况的前提在于,在政党政治利益之下进行合作与洗白。在第15届大选后,火箭领袖因为要阻挡所谓“绿潮”就与巫统合作,这也是与过去政治行为有很大的冲突。
以大局逼民众接受
关键的问题是谁赋予其他政党的标签,是谁让其他政党能够在华人社会继续壮大与成长?当政治领袖面对政治权力分配或是政治现实时,就会逐步的打破与过去不一样的论述,试图利用政治大局或是二择一的选择题让逼迫民众接受,让彼此的政治利益能够平均分配。但此举动是否意味著过去的标签只不过是随著政治利益而有所改变。标签伊斯兰化的论述出现在媒体时,是谁继续深化我们对于伊党的认知,甚至不断将他们推往极端主义。
目前,华社可继续选择政治领袖的标签化或是尝试了解伊党的论述。前者就是继续盲目随著政治领袖的脚步继续妖魔化伊党,后者则是通过伊党领袖的原文了解他们的论述,逐步用不同的论述去破解他们对于对于社会或是国家的误解。当然,前者是具有煽动性,对华裔政治领袖而言是加分的,尤其是在具有高比例的华裔选区。后者除了耗时之外甚至会可让伊党逐步把影响力扩散非穆斯林支持者。
我们当然可以选择继续追从政治领袖的脚步,继续攻击伊党,但是别忘了若有一天伊党不断的往中间靠拢,在行动以及政策上开始多元化,请问我们还有理由攻击伊党?再来,通过其他政治领袖的转述,谁又能确定这些政治领袖不会扭曲伊党领袖的论述?我们没有办法确认在传播中资讯的准确性以及资讯更新,或许我们需要媒体识读的能力,以及思辨的能力去让我们好好的了解目前新闻资讯来源。
第15届全国大选前后,政治领袖的行为撕裂各族群,即使成立了团结政府,依然有政治领袖高喊多元文化,但在行动上在讨论族群政治时,依然强调绿潮的来袭,伊党保守化甚至将马来朋友往右推。试想想,难道马来朋友也不是对于华裔朋友坚持的立场感觉莫名其妙吗?若我们依然坚持不对话,不妥协甚至继续标签族群,请问我们应该要怎样互相了解彼此的差异,如何要在差异中寻找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