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文章成为热搜话题时,有了流量却不一定全是好事,但无可否认的是,要更多人关注一个议题,流量却是必需,这是挺可悲的事。
当〈是致敬?是抄袭?〉引起更多人关注知识产权议题时,确实传达了我想更多人从多维思考的本意;遗憾的是,被网络霸凌却仿佛成为了流量配套。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写评论被骂,但肯定是我写评论这些年来被骂得最凶的一次。文棍、笔棍、走狗……这些都曾经出现在新闻网我评论底下的留言。只是这一次,当我看到自己的名字被改成“梁大便”时,切实的感受到自己被网络霸凌了。
我虽没有很老,但开始写评论的年代,曾收过好几次读者来函,甚至有读者会打电话到报馆以分享他们对某篇评论的见解。我仍旧记得第一次收到读者来函时的那种喜悦,虽然信里写著反驳我的论点,但我知道对方是真的阅读了整篇文章,再慎重其事的致函给我,写出他自己的看法。
现在有了科技,我们可以更直接与读者对话沟通,但却反倒少了真正沟通的深度。无可否认,网络科技发展确实日新月异,但网络素养和人文科技却慢如乌龟。不仅如此,现在的资讯虽多却也碎片化,所以要如何选择、过滤和消化都更考我们的智慧和素养。
自从有了社媒平台后,我们更可从中窥探大马网民的素养和素质。就比如在谈到知识产权时,其实可探讨无需征求著作权所有者同意的“合理使用”(Fair use,即允许我们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受著作权保护的部分内容)适用性、探讨各国知识产权保障或违权例子等。
网络自由
惟,我们却可看到很多留言都是谩骂、辱骂或人身攻击,然后真正想要探讨此事或表达看法的网民,只能将自己的意见限定在同温层的朋友圈里,担心自己会被其他网民波及池鱼或网络霸凌。
所谓的网络自由,理应是每个人在网络上都拥有言论自由,可以开诚布公地说出他们的看法;遗憾的是,正因为一些网民没有网络素养,滥用了言论自由而剥夺了其他人的网络自由。
真正的言论自由和网络自由,理应是以尊重彼此为大前提,就算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尊重你发言的自由,也不会对你做任何人身攻击或网络霸凌。马来西亚战略与国际研究所(ISIS)分析师哈里斯·扎努尔(Harris Zainul)就曾在一篇访问里提到,如果要改善我们的资讯环境,网络素养至关重要。
曾夺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诗人艾略特说过,“智慧何在,我们已在知识中失去了它?知识何在,我们已在资讯中失去了它?”网络犹如浩瀚学海,但如果我们不懂得善用它,那么只会成为伤人于无形的双面刃,伤了自己也伤了别人。
最可怕的是损己不利人,还伤害了下一代。当一位长辈或师长骂粗口时,请别惊讶小孩他日也变得满嘴粗口。网络素养,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而是我们需要持续经营的个人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