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开始,全国中小学就已按照不同阶段的复苏计划,陆续安排学生轮流返校上课。对于站在最前线的教师来说,又是另一项新挑战,除了得根据标准流程执行防疫任务,竭力打造“安全”的校园环境,还得使出浑身解数,综合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以便让不管是返校上实体课或居家上网课的孩子,都能参与学习,跟上进度。
当大家还正忙于调整步伐,适应新节奏,却突然接到通知,要求在11月末至12月初进行“统一标准评估”(Pentaksiran Setara Standard,PSS),打乱了阵脚。
根据教育部,这项要求涵盖所有科目,涉及一年级至中四学生的“统一标准评估”(PSS),旨在测量学生在经历长时间停课不停学的居家学习模式后,对各科目的掌握程度,以便来年可以据此拟定相应的“补救计划”(catch up plan)。
这样的出发点虽说是良善的,但对于推行了好一段时日,仍未能真正萌芽的课堂评估,却像当头一棒。本来就不是所有人都看好课堂评估,哪怕政府已经宣布废除考试,展现破釜沉舟之势,有人仍然期盼事情出现“转机”;有人半信半疑,采取观望态度,以避免U转时白忙一场。
教育部虽已声明把这项终结性评价作为课堂评估的一部分,主要目的在于鉴定学生学习水平,不排名也不评比,但还是很难不让人有“折回老路”,“果然不幸被言中”之感,让那些本来对改革就不乐观的人,更有所保留,望而却步了。对于渴望改变,并已努力进行课堂评估的教师而言,这项突如其来的要求,不仅是平白加重他们的工作负担,也否定了他们这段日子所做出的努力,觉得自己的用心被忽悠了,满腔的热情像被浇上冷水一样。
摆脱不了以考试测量教学
这项由上而下,出自一片好意的指令,反映了我们依旧无法跳脱考试的桎梏,仍然习惯依赖考试,把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学习反馈信息,测量教学成果的唯一工具。
换言之,我们始终信不过课堂评估,也不相信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师,能透过课堂上的学习任务,持续性的观察、互动,还有平日的作业表现,来诊断学生的水平,掌握学情,非得安排一场“统一标准评估”,看到具体的分数才能安心。
虽说课堂评估并不完全排除考试,但在目前新旧刚要交替,课堂评估仍未成功落实,而“考试”仍藕断丝连的时刻,断然要求实施终结性评估,不免有模糊焦点,搅局之嫌。另一方面,也让人不禁怀疑,我们并未把握课堂评估的实质精神,纯粹将之视为取代考试的一种评价方式,看不到它的形成性特征对于促进学习,改变学生的目标导向,重塑课堂学习文化的重要性。
要摆脱大家已习以为常的终结性评价,改用课堂评估本来就阻难重重,极不容易。除了需咬紧牙根,忍受改革过程中在所难免的不适与阵痛,还得有足够的信心与决心,才能杜绝绕回舒适区的妄念,坚持到底。
经过这番折腾,接下来该如何重拾民众对课堂评估的信心?如何给予教师坚持到底的勇气?让他们相信同样事情不会重演,未来不会再次猝不及防地被要求安排统一标准考试,交出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