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小学毕业后要踏入中学,“独中”会是家长的首选吗?而独中教改愿景“乐教爱学,成就孩子”会让家长心动吗?有些家长会把选择权交给孩子,理由就是尊重他们的选择;有一些则决定让孩子就读独中,他们抱著对华文教育坚持的信念。
此外,独中向来对于纪律的严谨及品格教育的重视应是另一个促成家长抉择的因素。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成龙、成凤,但在成人成才两者无法兼得之下,家长唯有选择前者了。因此“育人”是“成人”的关键过程,也是每一所学校训导处坚守的目的及方向。
走进育源中学,水泥地面上是学生在疫情之前画的创意绘画,称之为“艺术走廊”,迎面而来的学生有礼的点头问好,另一端是回校参加考试的学生列队检测入关。
持续了一年的疫情造就了校园的生活常态,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标准作业程序及做好防疫措施。师长的叮咛,督促与坚持,让学生建立了好习惯,这就是教育。养成好习惯是从他律走向自律的好方法,透过生活教育相互学习,育人在潜移默化中萌芽。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教师的根本职责。传统的训导重训轻导,少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老师属于权威型,学生则循规蹈矩。反观今日的孩子在网络的世界中成长,视野开阔,个性张扬,训导应以育人为立足点,善用对话,引导学生反思,找到自己的盲点,过程虽然费时费力,但育人效果终会达致。
校规面前,人人平等
当训导的方式从“人治”变成“法治”,校规面前,人人平等,学生会心甘情愿的接受惩罚。然而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训导未必能立竿见影,有者可能只是表面收敛而忘记承诺,若能加上辅导的介入效果会更显著。因此,训导与辅导兼施是“育人”的有效途径。
“育人”的实施有赖于学校、教师及家长的三方合力。对学校而言,家长及社会的支持是一种信任,但对教师而言,这种支持却是一种认同,鼓励教师更加用心教育孩子、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难免会犯错,若家长与教师的立场同步,愿意关注及协助解决问题,孩子就学会从错误中成长。但若家长不认同教师的处理方式,只听孩子的片面之词,觉得孩子被教师针对,这样育人工作就难于执行,孩子又如何成人呢?
孩子的成长需要陪伴,父母的教养影响最深,也最容易成为学习的榜样。“养不教父之过”,从小重视好习惯的养成,重视身教言教,父母之责,育人之始。“教不严师之惰”,彰显循循善诱,严明的法治,教师之责,育人之本。育人的路上需要教师及家长共同诊断、共同灌溉、共同经营才是最佳的处方。
(本专栏由董总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