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文章谈到“专案/项目式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 PBL)有助跨越旧有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促进21世纪所需的各项技能发展。本文将围绕专案式学习的两个主要特点,即“以学生为中心”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继续讨论这个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对学习的看法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化,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每一次变化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同的启示。建构主义的出现,让人们开始认识到真正有效的学习无法脱离真实情境,由他者来灌输,而是需要学习者的主动参与,自行建构,才能产生意义。在这样的认知下,课堂的教学中心,也开始由“教师”转向“学生”,从“教”(teaching)转向“学”(learning),从“教授范式”转向“求知范式”。
要从行之已久的“教师中心”切换成“学生中心”并不容易,很难靠在原有基础简单相加或微调的方式来实现,需要大刀阔斧,由其它范式介入,协助完成转移。
围绕特定项目(project)而展开的“专案式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具备“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能明确、有效地实现课堂学习中心的转移,把学习的自主权与责任感交还到学生手上,让他们透过拟定目标、制定方案、搜集信息、整合知识等探索活动,建构知识、锻炼能力,发展高阶思维与时代所需的综合素质,因而备受青睐,成为许多国家教学改革的起点。
教育脱离生活,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只在特定的课堂有用,或只为应付考试,除此之外,再也感觉到学习的意义,是我们目前教育所面对的其中一个大问题,也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低落的原因。强调从做中学,注重学习与真实生活的联结,主张教师围绕实际的问题或挑战,为学生设计探究活动的“专案式学习”有助突破这样的困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欢愉,在实践中发展真实有用的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真实,并不一定要以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为目标,而是要求根据学生的需要出发,与孩子的内心世界有所联系。
马来西亚教育部早在2006年就已经注意到了专案式学习,并在准备把它纳入KSSR课程之前,就先进行有关的师资培训,不能说没有先见之明,只可惜就像许多教育改革方案一样,雷声大,雨点小,来势汹汹,却无疾而终。至今十余年过去了,“专案式学习”终究只是陈列在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