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总在不经意流露出潜心思。陆庭谕老师病逝,朝野和社团纷沓而至的悼文,也是如此。民主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也在面子书缅怀往事,想起陆老师生前苦口婆心的那些嘱咐,犹见哲思:“不会成为见风转舵的双面人”。
说实在话,身在江湖,这点最难。为了要在狭缝之中存在,甭说双面、三面、多面,乃至千万面,一旦风向转变,自得赶在第一时间顺势而变。大选之前的大言不惭,变天之后的四川变脸,我们都不断一一领教过了。
对待陆庭谕老师,恐怕也是这样。置喙林冠英的贴文,必然明白:上一次和陆庭谕老师见面,是在马来西亚维护华教联合会暨董教总教育中心联办的新春团拜午宴上。当时陆老师因为行动不方便而被安排坐在靠近入口处的地方……
什么?因为行动不方便,“被安排坐在靠近入口处的地方”;那是什么地方?卡巴星车祸半身瘫痪,是否也因此被移座到国会的入口处?结果,还是林冠英贴心:“我知道后,特地恳请主办单位让陆老师也坐到主桌,让我有机会和他交流。”
怎么说,陆庭谕三个字,铿锵有声。随便一提,所言的无懈可击,所行之大气磅礡,全是不朽的大功业。论资历,举足轻重;论份量,非同寻常。是个人物,岂可如此这般,闲置入口处的一角,意思意思?
何况,是席念记传统的新春聚餐,所发扬的,是儒学的长幼有序。既是前辈,当为主宾之一。而且,想当年,愿意挺身站在前面为行动党站台的重炮手,也只有陆老师。当下嘉宾到来,为何不能与之同桌,一起叙旧?
那些曲曲折折的微妙之处,我们也许都揣得一二,虽不中,亦不远。显然故人走了,应景文章,自然赶紧现身在战略位置被看见。如果此时林冠英受邀出席,不知会被安排在哪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