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占和麻坡那一条补习中心林立的街道我记得。偶尔巧逢下课,接送孩子的家长,要么楼下站著,要么车里等候。那一道风景壮观显眼,任何一堂课的学生,都远比任何位在荒无人烟的微型华小还多。
如果乃是名师的补习班,密度奇高,学额有限。有者上课,还要借助麦克风。门外听到教学的声音,我总是困惑极了:如果学校老师所教,全足够了;为何还需额外的课业?反之,要是每个学科皆需要定时进补,何必到校上课?
显然的是,一定有什么地方是不对劲的。犹是不解,部分补习老师,确是要比学校教得还要好。他们之中,好一些甚至不是师训毕业,既没有理论基础,也没有专业培训。
不管怎样,身在自由的市场,家长和学生当然知道,谁是物有所值的选择。同样的,补习中心也体会了客户所求,懂得如何投其所好。供需互相满足,这门生意自然也就一发不可收拾,变本加厉。
但是,偏走捷径的取巧之道,也应此而生。举例言之,学校考题,与补习中心相似的小道消息,也就时有所闻。耐人寻味之处,固然或是巧合;联想翩翩之后,必然有所领悟。
犹糟的是,网络当道,考题流通,只在一键之间,随之在南中国海两岸急速传开。补习中心同业互通信息,分布全国乃至世界大城小镇的考卷,不但得以轻松收集,有者甚至任由下载。
这么一来,试卷“撞题”,虽然不至于屡见不鲜;然则,确实时有所闻。何况,考题纵然千变万化,不离本源,反反复复做了一千题一万题,总有碰到相似题目嘛。
实际上,是不是如此,暂且不论;总之,补习的报读,确是时下常态。可见这个国家,改不了冗余之道:同样的事,都做两次;教书读书,也不例外。好消息是,既然补习中心林立,搬一些到那里上课,微小学生不足的问题也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