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些国家在辩论著设立更多性别友善或跨性别厕所时,我们总算也走到了“厕所平权”这一步。尽管迟了整整30多年,但这未尝不是一个好消息。
槟岛市议员陈慧萍日前在槟岛市政厅例常会议中提到,当局建筑技术小组原则上已同意从明年开始,采用2015:2017马来西亚公厕标准中的阐明,即修改目前男女公厕的1:1比例,将女厕比例提升至比男厕多30%。
同时,她希望当局也能根据国际建筑规范的建议,在多人流的公众场合,如机场、商场、医院及大学的男女公厕使用1:2的比例,并引用了研究显示男女小解的平均时间各为60秒和90秒。
1:1不一定平等
虽说数据会说话,但只要多加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女厕总是大排长龙。尽管从表面上来看,男女公厕1:1的比例是平等,但男女生理构造有别,所需的如厕时间自然也不一样。
此外,男性公厕内的小便斗占用空间较小,所以即便男厕和女厕的面积和蹲位一样,但男厕所容纳的人数肯定远比女厕多。当然,这当中的计算还未将女性生理期更换卫生棉的时间纳入考虑呢!
在过去的30年里,世界各国先后掀起了“厕所平权”的革命,从立法到实施都走向更多元包容的大方向。追本溯源,最早的厕所平权活动,应该是在1987年。
话说当时,一男一女带著他们的女儿一起出席柴可夫斯基音乐会,然后男人注意到了大家都已习以为常的现象,即女厕大排长龙,而男厕却不见人龙。
所谓的常态看在这个男人的眼里,决定利用他身为加利福尼亚州参议员的身份,建议立法增加该州的女厕比例。在接下来的30多年里,美国数十个城市和州,乃至于亚洲的新加坡、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都加入了这场厕所平权革命。
可悲的是,立法保障厕所平权的路仍遥远,印度和中国一些地方的公厕比例甚至仍保持男性比女性多的情况呢!说到底,公厕建设的历史始于19世纪,而当时的公厕主要是为在外奔波、对工业经济很重要的男性提供便利。
英国城市规划学者克拉拉‧格里德(Clara Greed)在其2010年的文献《厕所:公共厕所与政治分享》中提到,“从一开始,为女性提供公厕就被视为一种额外、奢侈,或在其他方面存在问题的情况。”
其实,真正的性别平等并不是大家都一样的无差异权利,而是根据不同的生理特征给予差异性待遇的平等权利。因此,别让公厕成为孕育歧视的温床,增加女性公厕比例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