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过物理的朋友, 对牛顿三大定律大都不会陌生。尤其是其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是十分精彩的发现,甚至在生活上另作诠释,还可以被广泛运用。该定律的基本解释是: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其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是相反的。而且,这种“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观念上它们并没有主次、先后之分,是同时产生以及同时消失的。两者之间,力的性质雷同但方向对立,授与受之间其程度相等,既平等也平衡,都在同时发生。
精神生活大道理
这法则用在人的精神生活上,它可是一个大道理呢。中国人有“礼尚往来”的说法,早在两千年前战国时代的儒学经典《礼记》中,就强调礼节上必须注重既有来、也有往,以他人善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同样回敬对方,这才能称得上“礼”。相对的,在男女私情方面,我们也有孟子所说的“男女授受不亲”之传统思想。基本上讲的是,男女在不相熟情况下,不鼓励相互亲手递受物品,这是儒家对男女的礼教规定。男女间在彼此没有特定关系(如夫妻)之前不宜直接接触、言谈或交换纪念物件。这礼教至今虽然对现代男女关系在某方面有点不合时宜,但无可否认的,“作用与反作用力”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至今都一样。“情”字头上,若男女双方肆意施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如此礼尚往来岂不乱哉?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纠纷,我们常以“作用反作用”的观念来思考。拳打他人而手不觉疼,那是因为对方不予以还击,其肉身已把你所施的作用力给接收化解了。倘若对手挥拳还击,以其“反作用力”的威猛,自己也同样会吃苦头的。这就像人的一拳打在冷硬的墙壁上,拳头是否会疼,就看你打在墙壁的作用力大小而冷暖自知了。拳打对方而自己的手不疼绝非他人懦弱,而是对方忍让自己不反击而已。相对的,如果别人对自己好,我们更要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态度回应,这是一种气度,也是崇高修养。
英语俗话说得好:If you always give, you will always have。 字面中文简单翻译就是:“恒施恒得”。也就是上面所说的牛顿第三定律之“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的说法。所以说,“行善必有回向,作恶定有报应”,凡事得循原则、公理、爱心与道德观念而为之。
这是自然界千古不变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