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华教斗士沈慕羽逝世10周年,林连玉纪念馆和沈慕羽书法文物馆联办“翰墨聚贤情——华教珍贵书画特展”,于10月26日至11月3日在GMBB文创园区展出。这次特展除了沈慕羽专展外,首次汇聚展出众多华教先贤的书画作品,包括林连玉、管震民、周曼沙、任雨农、孔翔泰、陈人浩、李家耀、郑一峰、黄尧、李秀添、林晃昇、黄实卿、李达庭、彭士麟、陆庭谕等。
考诸早年华人历史,一地之学府,往往为一地人杰之所萃,而为一方文教之所系。早期中国文人南来参与育才兴教,学校就是华教基地,也是马来西亚书艺的滥觞与传播之地。
本次展出的书画作品,参展者以五、六十年代的华教人士为主,有担任华校教师或校长,有直接参与到华教运动前线去的。不少是地方上的文人雅士,槟城的管震民、周曼沙、孔翔泰都任教于华校,怡保的郑一峰、彭士麟曾任一校之长,热衷书法,是北马书艺的推动者。
中马的黄实卿开办吉隆坡培才学校,李达庭是董总首任座办,李秀添曾执教和担任校长,他们也是享有名气的书家。麻坡的陈人浩曾是中化中学教师和校长,马六甲的沈慕羽更是领导华教运动,他们都带动了南马的写字风气。
这批文人受过传统教育的熏陶,他们集六艺于一身,勤习书道,身心皆修,书法与生活融而为一。他们的书法是抒发性情、表达心志,是用文化内涵和品格“养”出来的。
早期的书法通过两种途径传播,一是美术院校水墨画系的师生,二是中国文人的南来。在钢笔被大力推行使用之前,书法也是书写工具,文人以毛笔书写手札、诗稿、书信、题跋、匾额、招牌等。此后书艺日渐远离生活,也逐渐摆脱了华教。
随著传统文人逐渐逝去,从来自于生活和读书的“养字”,转变为今天讲究的“练字”。书艺从修行中独立出来,注重在书写相和技法。书法,就成了一种艺术活动,而不是生活与文化。
这既是“翰墨聚贤情——华教珍贵书画特展”的意义所在,而汇聚华教先贤书画于一堂,更是难得一见。这些作品参展者,主要身份是老师是读书人,与华文教育紧密相连;他们作品所展示的,是一种生命践行与文化情怀。见字如见人,让我们重温华教先贤的墨迹,以体认那一代人推动华文教育的初心与孤诣。
书艺是中华文化的精致表征,而华文教育的存在,则让书法也涵化成马来西亚文化的一部分。这一批华教先贤的书法珍品,不但是华人文化的珍贵资产,也是国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让我们透过这样独特的展览,一起来重温——感应——重拾并回归。这也是纪念沈老以及其他华教先贤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