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亨佛教会创办人何振森居士催生的最后一个佛教活动,应该是“辩论精英邀请赛”。他是看到近20年来民间兴起的辩论赛造就了不少青年才俊,觉得佛教界也该如此。一方面可借机让青年多认识佛法,另一方面又可透过具思辨力的青年对佛教的看法来检讨自己。
正如所料,辩论会进行时,听到了教内反对的声音。佛教没有辩论的、佛陀不主张辩论、辩论这样的课题有什么意思等等,让筹办活动的年轻人慌了。
我说正如所料,是因为佛教界有不少顽固保守的领导。即便是佛陀时代,也已经如此。大迦叶尊者是颇具威望的佛弟子,可是基于出身,他坚守头陀行。
释尊曾多次劝他放弃亦不果;就算劝他多说法,他也不愿意,原因是:“我见有二比丘:一名磐稠,是阿难弟子;一名阿浮毗,是摩诃目犍连弟子。彼二人共诤多闻。”阿难、目犍连是思想较前进的佛陀弟子,带上来的弟子也善思辨,可这样的弟子在迦叶尊者眼中却是顽劣的,因为他们爱“顶嘴”辩驳以致他不要说法。
教育不应单向灌输
佛教发展史上,不乏辩论事迹。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便记载他到印度所见的辩论风气。戒日王每五年举办一次“无遮大会”,辩论法会更是每年举办一次。窥基、慧立、彦悰等其后敷演写玄奘大师在曲女城无遮大会上十八日无辩手的事迹,更让我们看到其时论辩风气之盛。
不过,玄奘大师以“外国人”身份回应当时对佛教的挑战,恰恰反映了当时印度佛教的不济,在苦苦支撑著。果不其然,半个世纪后在印度传统信仰大师鸠摩利罗、商羯罗的连番挑战下,大量寺院和信徒改宗,纳兰陀寺被迫闭门授课,最终更造成佛教在印度销声匿迹。
近代的圣严法师早年到日本留学,其因缘就是要回应外教的挑战。当时台湾佛教界频频受欺压却无力回应,圣严法师以“舍我其谁”的悲愿到日本读博,以提升学术辨证能力,挽救佛教所处的颓势。
说佛教不主张辩论,该是我们的教育环境使然。我们的教育一向偏重单向灌输,再稀松平常的文本也会被视为经典传颂,力图看出其价值。佛教界若继续如此,前景堪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