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民众一般会去收费相对低廉的社区综合诊疗所给宝宝打预防针,顺便做各个阶段的成长评估和检查。不过除了简单的诊疗,父母若有其他疑问,综合诊疗所一概转诊妇幼医院。小敦因“肚脐肉芽瘤”(Umbilical Granuloma)的问题接受过“硝酸银”(Silver Nitrate)的治疗外,其馀状况都被一张张转诊单打发。
转诊是相对于直接挂号,两者的差异在于津贴。小敦出生时因髋关节发育不良而我们因不熟悉新加坡的医疗制度,遂在朋友推荐下到儿童骨科挂号指定医生。由于没有经过综合诊疗所的转诊机制,每次看诊费用加总都超过300元。直接挂号某一位医生,则配合他的诊疗所要做的各项检查,包括超音波或X光扫瞄、幼儿复健,以及日后的全部复诊,都一律全额支付。
政府体系的医疗单位按身份类别收费,公民和永久居民的津贴额度不同,差距也渐渐拉大,但比外国籍完全没有补助稍强。永久居民在本地出生的小孩不会自动取得身份,小敦在申请及等待期间看诊,也属于外国籍类别,所幸这段时间没有超过半年。
疑虑没得到解答
此后我们经过转诊看病,费用稍降至较可负担水平。但转诊看病不能指定医生,因此小敦因成长曲线低于3%而定期到院追踪时,每次更换不同医生,有些状况得重复说明或提醒。
成长追踪由一般儿科负责,但他一般都不负责,而将分布在你身上各部位的大小问题都转诊出去。小敦因食量过少不吃固食于是被转诊到营养科,她眼皮上的红色胎记色泽经常有变深浅不一因此被转诊到眼科,她肌肉无力肢体发展落后于是我一口气拿了两张脑神经外科的转诊单,她出国被蚊虫叮咬回来发炎去挂急诊又被转诊皮肤科做后续跟进,她畏惧婴幼儿因此无法入学于是被转诊到儿童发展中心。
被转诊经验累积多了,就心生倦怠。有些问题可能是父母多虑而一般儿科应该可以解答或给于建议,但他不!你的疑虑我概不负责,你问了你就收到转诊单!但转诊的结果未必就能释疑,譬如我在找寻孩子不吃的原因,你给我食谱并计算以她的体重每天应喝多少奶是没有帮助的。
但转诊不能断,那是跟津贴绑在一起的制度。若不能到院看诊必须提前更改预约,否则等你再次需要时,你得从综合诊疗所重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