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网络科技的发达,智慧型手机的普及,微信、whatsapp等即时通讯媒体已成为现代人重要的沟通方式。除了个人对个人,大家也根据不同需要创立群组,作为多人之间的联系渠道。
以学校老师来说,单与工作有关的,所隶属的群组就不止一个,有校内、有校外、有学科、有不同职务、不同活动的。这些通讯软体的成本低、方便、迅速,给人们带来许多便利,只是使用不当,却会让人感觉压迫与焦虑。这也难怪许多老师在考虑要不要接受家长邀请进入群组,或主动创设群组把家长组织起来这件事上,会有所挣扎与迟疑了。
老师们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万一遇到特别注重礼节的家长,早晚都不忘问候请安以表示对老师的敬意;对于老师的留言,也总不忘点赞或表示感谢,左一声“谢谢”,右一句“辛苦了”;再加上完全出自一番好意而转发的心灵鸡汤、健康贴士、轻松笑话和活动资讯分享等。试想群组里有40位学生家长,老师一天要被多少讯息淹没?
发布使用条款
再来,遇上恨不得替孩子包办一切的直升机型父母,从今天有什么功课,明天要带什么用品,后天有没有体育,到有关功课的各种疑难杂症,事无钜细都到群组里问,不止让老师疲于应付,其他家长饱受干扰,也让孩子养成依赖习惯,失去独立自主的能力。更甚的是遇到护子心切的家长,误把群组当作审理孩子纠纷的公堂,唇枪舌剑,老师如何招架得住?
在中国,教师盛行用微信、QQ把班上学生家长组织起来,虽然发挥了不少正面的作用,但也引发不少纷争与矛盾,以致教育局不得不插手管理,纷纷发布使用条规,如上海市有《静安区中小学班级微信群建设公约》,青海省西宁市有《学校网络交流平台“五要五不要”管理规定》等。制定的群规包括要尊重教师、家长的休息权利,不在工作时间以外发布信息;不得在群组布置作业;不得在群组公布成绩排名;没有注明要回复的通知,家长不必回复;不能发布与班级或孩子无关的信息等。
孩子的教育需要家校合作,协力完成,特别是当下处于改革的风尖浪口,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能善于把握科技所带来的便利,把即时通讯媒体当作下达教育政策,分享教育理念,带动家长一起学习、成长的平台,肯定会给改革带来更大的力量。前提是教师与家长必须对群组成立的目的,还有各自在群组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清晰、明确、一致性的认知,才能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让亲师群组发挥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