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群体动员反对《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ICERD,因为没有顾及他们特殊地位的感受;反对废死,因为没有顾及受害者家属那个愤怒的感受;反对禁烟令,因为没有顾及抽烟者有烟瘾的感受;反对浮动油价,因为加油站业者需要别人顾及他们营业压力的感受;反对电召车合法化,因为需要顾及德士业者生意受影响的感受;庆祝圣诞节,该顾虑穆斯林的感受;仍未承认统考,因为要顾及马来人的感受。这几个月初略的一看,不同群体的感受成为今天各种课题最核心的困境。
在以上众多呼吁的尊重感受的事件中,其实都缺乏对话,甚至一方不断地大声喊叫自己是受害者受压迫者,把问题刻画成二元对立,非黑即白,比谁的声音大。小声的一方如果不识相,接下来就是比拳头大小,不想成为受害者就乖乖闭嘴妥协,弱势的群体不会就此甘休,各种污名化、标签化的语言和文字会随著出现,并且在今天毫无界限的网路上传播,彼此的对立越来越鲜明,歧视与矛盾越来越大,沟通最终成为不可能。
马来西亚社会结构非常复杂,可以从族群、宗教、阶级等不同层面划分,各种社会、政治问题在不同的讨论角度会发展出截然不同的结果,如何抚平这其中的落差?增加彼此认知和互相沟通仍然是最好的解决方案,而外行之有年的多元文化政策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其中一个方法。
回头来看,我国自1970年推行国家文化政策以来,官方从上往下皆要求以特定文化、语言、文字作为国家文化主要纲领,即使至1990年代敦马首次出任首相时期,提出马来西亚民族的概念,仍未摆脱70年代国家文化政策的束缚。数十年来非马来人文化被官方刻意忽视和排挤,这可说是民主制度其中多数暴力的典型个案,也为今天族群间的互不信任埋下伏笔。
发展处于十字路口
多元文化政策可以引导多数理解及支持少数,少数敞开心胸认识多数,彼此谅解,减少偏见与污名化。
去年509变天后,各界都期待能够有一个新马来西亚的出现。目前的马来西亚的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的位置,前朝政府执政六十馀年所留下的是一个千苍百孔的社会,新马来西亚应该打破过去特定单一文化主导的局限,重新塑造一个新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主义。
从社会现实面来看,目前族群与宗教等的矛盾与紧张关系是过去数十年发展的结果展现,可以说是一个几乎动摇国本的顽疾,绝不能够只单纯用顾虑感受的肤浅方式来处理各个个案,必须从根本来探究与规划,制定一套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宣导方案,才能逐步解决把僵局化解,希盟的新马来西亚才有机会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