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自掏腰包请学生吃麦当劳,欢庆儿童节的老师,因为学生家长在社交媒体发文控诉孩子受到区别对待,蒙受羞辱,而成为了众矢之的,让人深切感受到网络暴力的可怕。
身为父母的爱子心切,这样的心情不难体会。身为老师的,在教书育人之余,还不惜自掏腰包为学生庆祝儿童节,又何尝不是爱的表现呢?教师与家长同样爱著孩子,同样朝著把孩子教育好的目标前进,但因为双方的成长背景不同,教育理念存有差异,所以难免会出现矛盾与分歧。
沟通是化解矛盾的最好方法,家长遇有不满,可先联络老师,透过正确管道反映并解决问题,而非直接透过社交媒体抒发情绪,交由不在场的群组公开审理,使问题复杂化。
老师并非圣贤
教育是面向人的复杂工程,而人的多面性让教育过程充满不确定性,无法像机械化的工业生产一样,完全讲求规格与标准。子路与冉有问的虽然是同样的问题,但身为老师的孔子却因为两人的性情不同,而给了不一样的答案,即所谓的因材施教。
不在现场,也不理解实际情况的网民,实在不应该单凭学生家长转述的片段,就根据表象来抨击辱骂老师,武断地给老师定罪。老师并非圣贤,他们有缺点有局限,也会犯错。我们无须把老师的形象神圣化,但也不该对老师失去应有的尊重。荀子有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当整个社会对老师已失去基本的尊重,教育还能有好的发展吗?
教育注重互动
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情感接纳,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许多孩子常是因为喜欢老师,才爱上某个科目,学得特别起劲特别好的,这样的现象在小学阶段特别明显。当家长选择与教师对立,破坏了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教育还能找到入口吗?
面对亲师之间的冲突,学校管理层应坚定自己的立场,不必急著“灭火”,要求息事宁人,也不宜明哲保身,急著找谁来承担责任。不论对内对外,都应先安抚、沉淀双方的情绪,再深入了解情况,处理问题。既要让投诉的家长感受到校方对有关问题的重视,也要让陷入纠纷的老师感受到关怀与温暖,让他知道就算做错了,也并不孤单。
这种“与你同在”的精神有助提振士气,让老师更有勇气面对问题,也能够更安心,也更甘心地投入工作。
没有人天生就会当父母,也没有完美的老师,只要双方都意识到彼此是孩子教育路上的重要伙伴,愿意真诚相待,相互给力,形成良好的互动、互补、互助关系,必能把教育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