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对“死亡”的定义是,呼吸停止、心脏停搏没了心率、两个小时内肤色渐渐苍白,接著躯体渐渐僵硬冷难以搬动,华人称之为“寿终正寝”。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上师索甲仁波切的一部作品《西藏生死书》(TheTibetanBookofLivingandDying),里头详细解释了死亡到底是怎回事,更详细描述了肉体之外的生命,死后依然是存在的,并且“人们”会有知觉,一直到七七四十九天的“中阴期”过后,投胎转世之时。此书于1992年出版后,掀起了一阵探讨前世今生、临终关怀的风潮。
在我们一般人的了解当中,“死亡”两字是极其神秘、触摸不著、感觉不到的现象。《西藏死亡书》把死亡解释得非常简单,就像人进入昏睡状况失去了知觉,生理归于停歇状态,就像做梦般的虚幻,摸不著实物,虽有想法、动作却没力量去改变身边一切实际存在的事与物。了解了这个观念,人们心中对死亡的恐惧遂感觉开始降低,而且会理性的去探讨与“死”有关的一些切身问题,积极去寻找人们在死亡恐惧感的覆盖下,是如何认知生命的真谛。
既然人一死,所有肉体知觉全无,只有精神犹存(宗教说的),所有穷其一身所换取回来的身外物,自此都成了毫无价值的东西。在存灭轮回之中,生命可以从质量转变成能量(死亡),再从能量转换成质量(轮回)。从坏处著想,此毕生奋斗得来的一切荣华富贵,瞬间都成了过眼云烟带不走的物质了。前人种树后人凉,名下一切财富都将留给身边人去挥霍,自己却无法享受。某著名伊斯兰宗教司在针对回教极端分子自杀式袭击时说得很好,诚如经典明示,天堂纵有很好的佳肴与美女等著殉教者的到来,但该殉教者死后,其肉体感官全没了,又如何去享用上苍所赐恩典呢?另一厢,从好处去思考,如果人一死,世间所有恩怨,就此得以一笔勾销,从此不再需要苦心思索如何令对方偿还所欠、或再行报复。如此方式放下心中包袱,这不是很好吗?
因此,人生在世短短数十载,一生奋斗成果若会随生命终了而消失,心中确实会有所不甘。但当生命已尽之时,精神尚未绝灭而视明犹存,意识还未永久消失,这可是一件非常可怕之事。死后所面对精神上的煎熬,却是非同小可。因此藏传密宗教你如何看透死亡,由于人们无法预知何时或如何死亡,唯有延迟对死亡的正视,尽人事听天命做份内该做的事,用平定的心情等待死亡的来临,期待另一生命轮回的开始。我们应该从生活中学习放下,若害怕放下,那就是害怕生活。若可以克服心中对死亡的恐惧而能放下一切的话,对待事物的方式与思路就会有很大的改变。思想方面如果思考得越是深刻,心胸就会变得越是宽广。
政坛硬汉卡巴星多年前在国会大厦范围内被人围攻,近日其子蓝卡巴星在国会为已故父亲叫屈而出言不逊,但因拒绝收回不当言辞而被议长驱逐出议会,甚为不值。因为对亡者而言,就算争回公道,名声已是身外物,其亡父也无法享受平反后的成果。且公道自在人心,此争执基本上是毫实质意义的。蓝卡巴星应该好好的,在国会为选民陈情与争取福利。因为选民是活的,可以实际感受得到你的努力所带来的成果。
就放下这口气罢了,何不快哉?